學者:大罷免正當性不足 「驚悚言論釀反作用」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表示,越到投票前失言,或是用驚悚與沒有依據的言論帶風向,反作用力就會更大。圖/翻攝自鈕則勳臉書
首波罷免投票倒數,公辦電視罷免說明會近期陸續登場,但罷免團體卻不時發生失言等狀況,頻遭藍營反擊是「大造謠」。
有學者認爲,越到投票前,失言或刻意帶風向,反作用力就會更大,甚至可能引起「受害者症候羣」。另一名學者則說,這波無差別大罷免本就正當性不足,當罷免團體要羅織理由,難免會出狀況。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表示,投票前十天越少出錯、勝率越高,而越到投票前這種失言,或是用驚悚與沒有依據的言論帶風向,反作用力就會更大,不僅對方基本盤可能會因此鞏固,也可能會讓中間選民看不下去,反感越明顯、越會去投下不同意票。
鈕則勳說,這可能會刺激對方基本盤鞏固、中間選民投下不同意票,再來是有可能會引起「受害者症候羣」。以國民黨立委葉元之爲例,日前在街頭被一名女性「青鳥」吐口水到葉的嘴巴里,已經超乎比例原則,反而可以讓藍營形塑哀兵策略,大家就會開始轉而同情他。
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教授廖達琪則認爲,這波無差別大罷免本來就是正當性不足,以往要罷免民意代表要舉證有失職,但這次每一位藍委都被無差別列入,當罷免團體要羅織一些理由,就難免會有些出狀況。以葉元之爲例,罷方想要上網找葉很常上電視節目作爲突破點,卻找錯資料;反觀國民黨立委李彥秀、洪孟楷就沒有類似的切入點可以操作,無法舉證與職務有關的理由,就是把「紅帽子」扣好扣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