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新牛富民記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掠過阿里地區改則縣麻米鄉古昌村的草原,改則縣野血犛牛選育場的牧工布多吉揚起鞭子,清脆的響聲驚起幾隻鼠兔。陽光下,幾百頭野血犛牛正甩着長鬃啃食青草,它們比普通犛牛高出一頭,脊背像隆起的小山丘,黝黑的皮毛泛着油光。布多吉望着牛羣裡蹦跳的犢牛,臉上的皺紋裡都盛着笑意——這些“金疙瘩”正讓牧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從逐水草到富家園
在改則縣古姆鄉森多村,野血犛牛這一“新特產”正悄然改變着牧民的生活。近日,森多村黨支部書記索南扎西接受採訪,講述了這一特色產業背後的發展故事。
“我們村世代以牧業爲生,是傳統的牧業村,以前大家過着‘夏逐水草冬守棚’的日子。”索南扎西介紹,這裡地處羌塘腹地,野犛牛資源富集,在自然環境中,家養犛牛與野犛牛雜交孕育的野血犛牛,天生帶着“優勢基因”,黝黑的皮毛下藏着更強的生命力。
“傳統犛牛生長慢、效益低,當初聽說野血犛牛有諸多好處,我們就想闖出條新路子。”索南扎西回憶道。不過,這野血犛牛剛出現時,不少村民心裡打鼓:“會不會不好養?”直到專家團隊專門研究,再加上多年實踐驗證,大家的顧慮才徹底消散。
更讓牧民安心的是近年來良種補貼政策的及時兌現。2023年,改則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到實地優中選優,對3歲以上野血犛牛種公牛佩戴耳標,簽訂合同並兌現4000元補貼,“這筆錢直接打到卡上,相當於給大家吃了定心丸。”索南扎西告訴記者。
如今,野血犛牛的優勢已清晰顯現,後代生長速度遠超本地犛牛,肉質更細嫩,產奶量也顯著提高。“以前賣一頭普通種公牛能賺8000元,現在野血犛牛種公牛能賣到1.5萬元,一頭就多賺7000元!”索南扎西笑着算起收益賬,“通過這些年的持續推廣,森多村瓊乃自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存欄1200多頭野血犛牛,其中370多頭爲公牛,主要用於改良本地犛牛品種,持續提升後代品質。”
展望未來,森多村計劃擴大養殖規模,探索深加工,讓“新特產”真正成爲村裡的“金名片”。“看着牧民腰包鼓起來,臉上笑容多起來,我打心底裡高興。”索南扎西望着遠處的牛羣,眼裡滿是期待,“我相信靠着野血犛牛,森多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科技讓犛牛變成“金疙瘩”
來到改則縣野血犛牛選育場,場長巴多打開飼草飼料庫門,一股青草香氣撲面而來。“這些青草和精飼料是爲野血犛牛冬季補飼準備的,專門爲不同生長階段的犛牛調配。”他指着牆上的配方表,上面詳細標註着犢牛、母牛、種公牛的營養配比。
科技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改則縣聯合自治區農科院、蘭州大學等機構,累計投入超1000多萬元實施12個科研項目。從2021年的野血犛牛雜交後代繁育及高效養殖技術示範推廣,到2024年的野血犛牛體細胞克隆研究,科技賦能讓野血犛牛產業底氣十足。
此外,選育場依據血緣、外貌特徵、母牛繁殖性能、公牛雄性特徵及配種能力等標準,進一步優化組建野血犛牛核心種羣,目前已建立規模達535頭的核心種羣。
選育場的實驗室裡,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景小平正盯着電腦屏幕上的數據分析圖。“看這個繁殖效率曲線,通過營養調控及種公牛優選優配等措施,野血犛牛的產犢間隔從24個月縮短到18個月。”他介紹,“從2020年開始,我們就對改則野血犛牛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通過營養調控,監測營養代謝、繁殖生理活動及繁殖效率參數,探索高效繁育路徑,推動野血犛牛高效繁育。2022年至2024年選育場共產犢230頭,產犢率達95%,犢牛成活率99%。”
近年來,隨着對野血犛牛的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其身價也不斷上漲。數據顯示,野血犛牛在屠宰性能、肌間脂肪沉積、肉食用品質,以及肉中礦物質、微生物、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與組成等營養品質方面均優於家養犛牛,其絨毛品質符合多種紡織產品標準原料要求。野血母犛牛、公犛牛活體重較家養犛牛平均分別高出56.2千克、54.8千克。野血母犛牛肉中氨基酸組成超過國家糧農組織標定的“優質蛋白質來源”標準。此外,野血犛牛血液中富含的血紅素、血紅蛋白等物質還具有藥用開發潛力,爲野血犛牛屠宰加工副產物高值利用及產業化發展指明瞭方向。
產業托起高原新希望
“去年年底的阿里地區農畜產品交易會上,我們森多村瓊乃自桑專業合作社單靠售賣野血犛牛肉就增收55萬餘元。”索南扎西難掩喜悅,“我們還把野血犛牛肉銷往拉薩,因爲肉質好,特別受大家歡迎。”
2024年,改則縣野血犛牛產業成功斬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和“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雙認證,標誌着該產品在品質與生態價值上獲得國家級認可。與此同時,當地以野血犛牛心臟血爲原料,開發出巧克力、QQ糖等一系列高附加值健康食品,進一步拓展了犛牛資源的深加工路徑,爲阿里地區特色農畜產品轉型升級樹立了新標杆。
產業發展,百姓共享紅利。改則縣通過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政策,在古姆鄉、洞措鄉、改則鎮、察布鄉、先遣鄉推廣優質野血犛牛種公牛506頭,投入資金202.4萬元。目前,野血犛牛良種後代的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已惠及改則縣四鄉一鎮、28個行政村居,156戶家庭和9個合作社因此受益。
“近年來,改則縣高度重視畜牧產業發展,政府先後投資1.35億元,實施改則縣優質野血犛牛繁育科技扶貧產業項目,建成了1個創新中心、2個繁育點、3個保種場。截至目前,全縣野血犛牛存欄4521頭。充足的保有量,爲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勁。”巴多介紹道。
培育野血犛牛,不僅有利於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化轉型,更能加快改則縣創建牧業強縣的步伐。巴多表示:“挖掘野血犛牛的遺傳潛力和種質資源,是讓犛牛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接下來,我們會聯合自治區農科院專家,開展新品種培育研究,讓種羣越來越興旺,讓產業發展真正惠及更多農牧民增收致富。”
夕陽爲草原鍍上金邊,布多吉趕着牛羣迴圈,牛鈴叮噹與他哼的古老牧歌交織在一起。“以前哪敢想啊,草原上的牛能變成‘金疙瘩’。”他笑着說,歌聲裡不再有對風雪的憂慮,只有對明天的憧憬。 (永青 洛桑旦增 達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