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難辨真偽 大學:得靠檢舉抓弊端

大學申請入學爆出學習歷程造假,教育團體與大學指出:修課紀錄由高中認證較具公信力,但多元表現多由學生自述,難辨真僞,常靠外部檢舉揭露。 示意圖/ingimage

大學申請入學爆出有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內容不實,教育團體跟大學端都表示,通常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等需要由高中端認證,公信力較高,但如多元表現等,由學生自由撰寫檢附,確實較難辨真僞,通常都是外界向學校檢舉後,才能抓出弊端,建議高中端,可先協助大學初步檢核內容。

有私校教授表示,很多學生檢具的備審資料豐富,確實不太可能一一比對,且多年看下來,醫學或牙醫系的學生學力、家世背景都很優秀,檢具的資料都差不多,因此不少醫學系二階甄選始終以跑臺實作或面試爲主。

臺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張耀文也說,多數學系在學習歷程檔案評分仍以學生修課表現、校排等爲重,其他資料很難有時間檢視,且學習歷程資料不像南韓需負法律責任認證,大學端要如何全信。

一名私校教師談到,今年申請入學也接獲檢舉,B生在模擬面試時,被C生髮現備審資料內容抄自他人,於是向學校檢舉,但因爲還沒進入書審評分階段,因此招生委員會決議,該生有爭議的資料不列入計分。過去也曾發現,學生檢具的報告是出自團隊之手,卻說是自己做的,多是要靠檢舉才能抓出弊端。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表示,申請入學二階人數衆多,教授看一份備審資料約莫只有五分鐘,確實較難分辨真僞,因此也建議高中端,針對學生檢具的多元表現如比賽名次等,先協助大學端進行初步對照查覈。

升學輔導平臺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則認爲,學習歷程多元表現等就是加分題,「照實來」即可,不必寫得太浮誇,主要還是反思、敘明就讀該系的動機、未來學習計劃及生涯規劃等內容。

魏佳卉表示,學習歷程檔案如果涉假遭人檢舉,不錄取也好,畢竟誠實爲上,學生還是可以透過七月分科測驗再考回理想志願,「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