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節,是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關鍵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要善於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於在批判鑑別中明辨是非”。

思政課教師的授課內容、教學形式、授課素材能否直面青年的關注熱點、困惑堵點、注意焦點,能否將黨的創新理論以學生愛聽愛看、產生共鳴的形式深入人心、啓智潤心,深刻影響着思政課的實際成效和育人價值。因此,必須抓住道理本質、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教師關鍵作用,以“小問題”講透“大道理”,不斷增強思政課育人功效,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

抓住“道理”本質,增強理論說服力和思想感染力。“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基礎上的智慧結晶,決定着思政課教學內容,意蘊着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融通中外知識內涵,貫穿古今的歷史素材、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深邃磅礴的人文哲思,有機統一於“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爲重點,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爲主線,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教學目標框架中,爲思政課“講道理”釐清內容界定、指明具體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把知識的厚度、理論的深度、實踐的力度和政治的高度結合起來,講清楚道理、學理、哲理,理解其內在的本質。

以如何理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爲例,思政課就要講清楚這一問題背後的歷史、理論和實踐邏輯。其歷史邏輯,是從近代以來民族意識不斷覺醒,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到20世紀30年代後以“民族復興”爲議題的討論,再到改革開放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式提出,直至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具體戰略安排。對於其理論邏輯,核心是要講清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的是什麼,不同時代有什麼樣的內涵、要求。其實踐邏輯,是不同時期,中國人民爲之奮鬥的具體舉措和行動。要通過對歷史的梳理,讓學生理解中國人民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願望,把“是什麼”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以透徹的學理分析迴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學生困惑和社會熱點問題。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特徵更加明顯,學生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歷史和現實、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更加複雜、多元的思想困惑,歸結起來,分爲以下幾類。

第一,理論問題。國際意識形態鬥爭愈發頻繁和激烈,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在學校交流交融交鋒,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價值判斷、態度傾向以及對具體問題的理解把握。第二,歷史問題。由於是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看待過去,學生們可能會對歷史進程中發生的具體事件、人物性格及其行事邏輯有所疑惑,並對實踐探索過程中的曲折和失誤產生偏頗理解。第三,現實問題。隨着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青年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便捷,交流交往日益頻繁。通過抖音、微博、知乎、小紅書和微信公衆號等平臺,學生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對現實生活和切身利益更加關切。宏觀到國際形勢、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階層流動、社會公平等,具體到性別問題、就業問題、就餐問題等,都成爲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在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課程中,學生有時會提到一些思辨難度較大的問題,對此,只有直面問題,釐清問題的概念及其本質邏輯,才能更好地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

發揮“關鍵”作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知識素養。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於思政課教師而言,首先,應堅定“政治要強、情懷要深”的首要政治原則,堅持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保持家國和民族情懷,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爲一體,心中始終裝着學生,讓思政課成爲一門有溫度的課”。其次,應錘鍊“思維要新、視野要廣”的過硬專業本領,深化理論研究,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並將理論和現實聯繫起來,立足學校優勢,加強教學研究,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升學生思政課堂的前排率、到課率、擡頭率。最後,應永葆“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師風師德要求,以“大先生”標準自我淬鍊,通過持續的理論涵養和道德實踐提升精神境界,培育具有思想感召力的人格氣象,踐行“行爲世範”的教育理念,以治學態度展現學術品格,以生活作風傳遞價值導向。

總之,要通過透徹的學理分析與生動的教學方法,講清教學重點、破解理論難點、融入社會熱點,讓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夢”等概念的理解,從抽象理論轉化爲具體行動指南。如此,才能真正使思政課成爲學生思想的“加油站”,在思想成長、爲人處世、社會生活中踐行課堂所學,努力成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