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10點上學提案夯爆!醫揭2成學生「晚睡晚起」效率更好

近期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國高中學生的上課時間縮短爲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有效改善學生睡眠品質和時間,提升學習效率。(本報資料照)

近期有民衆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國高中學生的上課時間縮短爲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有效改善學生睡眠品質和時間,提升學習效率。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指出,確實有1到2成的人天生是「晚睡晚起型」,生理時鐘和多數人不同,但也有些不少人是後天環境因素導致慣性晚起牀,則需要介入改善。

提議內容指出,全面移除非必要多元課程,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縮短爲10:00-16:00,使學生能有充足睡眠,避免慢性睡眠剝奪導致學習效率大減、憂鬱情緒增加、自傷自殺風險提升,且放學後能有更多時間進行個人興趣探索、製作學習歷程、進行社交活動、從事健身運動、專心讀書學習。短短几天內,該提案已獲得超過萬人連署。

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葉啓斌表示,生物體質方面,的確有一羣人是晚睡晚起的,早上8、9點後頭腦比較清楚,做事比較有效率,可以透過評量問卷來分辨,他們的生理時鐘和多數人不一樣,約佔整個羣體的1到2成。

不過,也有一羣人是後天因素導致晚睡。葉啓斌指出,社會文化環境方面,有些學生白天打瞌睡,可能是學習動機不足,因爲學習環境常常是坐着聽課,而不是操作學習,讓這羣人興趣缺缺,白天睡覺導致晚上晚睡,這是長期慣性造成的生理時鐘改變。

葉啓斌提到,睡眠時間長短固然重要,但最重要是白天的精神是否足以有效率的學習或工作,也許有些人睡4到5個鐘頭,就有充沛精力執行任務,有些人則要睡到7到8小時,非常因人而異。

因此葉啓斌認爲,對於不同的人有接納的態度,採多元方式、有自我選擇性是不錯的做法,但一定要有配套,需要辨別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如果是後天因素而影響生理時鐘,這些是可以被處理的事情,落實介入更爲重要。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