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專業如何適應國家戰略發展之需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爲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強調,要實施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感受深刻。“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爲代表的科技產業快速變革的當下,高校培養人的具體靶標也發生了變化,因而培養人的鏈條也要相應發生變化,鏈條中最初的一環就是學科專業的設置。”梅兵說。
近期,國內多所高校宣佈進行學科專業調整,在來自高校的代表委員們看來,這一輪的專業大調整並非簡單的“加減法”,而是有着深刻的底層邏輯。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認爲,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支柱。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經濟社會結構的總體背景下,高校應該對學科專業佈局進行前瞻部署和科學謀劃,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着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面向未來,高校專業如何佈局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發展需要?
以天津大學爲例,學校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強化“強工、厚理、振文、興醫、交叉(融合)”學科佈局。面向國家能源革命和能源安全戰略需求,學校設置了儲能科學與工程碩博士學位授權點;面向健康中國戰略和醫工融合發展態勢,率先建設全國首個“智能醫學工程”新醫科專業,並牽頭推進教育部智能醫學工程專業“101計劃”。“這些舉措不僅響應了國家戰略需求,也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了急需人才。”明東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學科交叉融合”成爲來自高校的代表委員們討論的高頻詞。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前瞻佈局未來學科、積極培育交叉學科、轉型升級傳統學科,以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爲抓手,加快傳統學科專業轉型升級,首批立項海洋智能無人技術、航空航天工程(智能飛行器技術方向)、智能醫學工程、智慧能源工程、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等方向的9個“AI(人工智能)+”專業,培養人工智能複合型科技領軍人才和具備底層創新能力的學科交叉人才。
西部地區高校的專業設置,如何體現“國之大者”?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郵電大學校長高新波表示,學校將依據科技前沿與產業需求,及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增設量子信息、低空經濟等新興專業,爲科技發展精準輸送對口人才。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推動跨學科融合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使教育內容契合時代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
面向未來,高校學科如何優化區域佈局?“在新一輪‘雙一流’擴容時,可以增設區域急需賽道。”全國人大代表、西南科技大學副校長尚麗平建議,優化區域佈局,要突出“學科區域需要緊缺度、區域人才培養適配度、科研服務區域貢獻度、一流學科校際示範帶動度”,重點支持區域急需緊缺的相對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爲此,應打造一批具有引領性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推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爲教育強國建設注入新動能,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支撐。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0日 第04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