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糕刺客”走了,2元“汽水鼻祖”殺回市場,被年輕人買爆了
炎炎夏日裡,少有人能拒絕一瓶冰鎮汽水的誘惑。
橙子、蘋果、葡萄、荔枝……琳琅滿目的汽水口味中,發源於上海的“鹽汽水”卻以獨特的“鹹甜口”在今夏默默出圈。
準確地說,鹽汽水原本是一種勞保產品,是鋼鐵工廠和建築工地的剛需。每年夏季,汗流浹背的工人急需補充流失的鹽分,鹽汽水於20世紀50年代應運而生,算是一款立足於中國本土的電解質飲料。
可口、易得、“便宜大碗”,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鹽汽水迅速走出施工場域,成爲民間暢銷飲品。甜中帶鹹的滋味,也刻進了長三角地區消費者的童年記憶,時至今日,江浙滬仍是鹽汽水銷售的主要區域。
不過,隨着飲料行業百花齊放,“粗放”的鹽汽水也迎來了時代的考驗。由於其季節性、地域性過強,口味也較爲獨特,鹽汽水想被更多消費者接受,還尚需時日。
目前,鹽汽水品類有三個頭部品牌:延中、雪菲力、正廣和。
延中淘系渠道負責人向《天下網商》介紹,爲了吸引年輕消費者,延中開發了烏梅、櫻花等更多口味,並向廣東、河南等省份拓展銷售渠道。目前,延中的銷售仍以線下渠道爲主,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延中在上海地區一年賣出了1.5億瓶鹽汽水。
“老字號煥新”,是所有鹽汽水品牌的必答題。在碳酸飲料、功能飲料、運動飲料的合圍中,這個小衆品類的創新突圍之路,纔剛剛開始。
勞保用品,走出工廠車間
鹽汽水的歷史,比想象中更悠久。
早在19世紀末,屈臣氏等品牌就已研發出了帶鹹味的碳酸汽水。1934年,蘇聯政府將鹽汽水指定爲工廠必備飲料,要求在高溫天氣裡,廠方必須爲工人提供含鹽量爲0.5%的汽水,用以預防熱射病。
其後,大力發展重工業的中國也引進了這種飲料。但來自蘇聯的配方鹹味太重,經過本土品牌“正廣和”的改良,纔有瞭如今鹹甜交織的鹽汽水。
除了工廠外,許多國企、事業單位也會在夏季批量自制鹽汽水。員工們捨不得喝完,就將玻璃瓶裝的鹽汽水帶回家,和家人們分享。在熊熊燃燒的鋼鐵洪爐之外,鹽汽水成爲了一個祛暑消夏的輕快音符。
就這樣,以上海鋼鐵工廠車間爲原點,鹽汽水逐漸走出施工場所,成爲上海消費者童年回憶裡的味道。時至今日,上海爲鹽汽水品類貢獻的銷量仍然位居全國第一。
目前,鹽汽水品類有三大主要品牌:
上海本地品牌“延中”,位列品類第一,在上海地區擁有一定統治力;老字號“正廣和”,於近年來重啓汽水業務;中糧可口可樂旗下的“雪菲力”,在浙江等市場排名較爲領先。
延中淘系渠道負責人稱,鹽汽水銷售旺季在每年6月~9月,延中平均每月在淘系的銷售額約有數百萬元。考慮到工廠、建築工地等場景對這一品類的粘性極強,其線下銷售數據會更可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工廠一到夏天就會訂購我們的鹽汽水,基本都有硬需求。”
除了渠道特徵外,從鹽汽水的產品端,也不難看出上個時代的痕跡:配料簡單,定價低廉,單瓶容量大,適合單位採購和重體力勞動者解渴。
然而,走出工廠車間的鹽汽水,正在面臨新的市場考驗。
老字號的危機
鹽汽水品類的銷售,呈現出三大特點:季節性、地域性、對特定渠道的依賴性。
首先,鹽汽水的“補鹽”心智深入人心,其存在感在春、秋、冬三季較爲薄弱。由於歷史原因,工廠等渠道的採購高峰期也與高溫時期重合,使鹽汽水動銷呈現出明顯的淡旺兩季。
針對季節的侷限性,鹽汽水品牌通常會開發一些副品,作爲淡季的補充。如雪菲力旗下還有菠蘿汽水、荔枝味飲料等產品,延中也推出了無糖蘇打水。但前述負責人透露,目前鹽汽水仍然是拉動銷售的主要品類,約佔延中全部銷售額的70%~80%。
其次,鹽汽水的品類影響力,始終難以越出長三角地區。
這也是阻礙鹽汽水品類“破圈”的最大困難。和上海相比,其他地區缺少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品類教育,對鹽汽水的認知較低。
不過,隨着線上營銷手段的豐富,這一局面也有了改觀。《天下網商》瞭解到,延中在“外區”(上海以外的銷售區域)的訂單比例逐年增長,目前約佔線上銷售額的40%。近年來,延中還參照銷售數據的變化,在廣東、河南等省份進行了重點推廣。
最後,鹽汽水品類呈現出顯著的“重線下,輕線上”特徵。
建築工地、工廠車間等重體力勞動者聚集場所,是鹽汽水紮根較深的傳統渠道。考慮到中國製造業的發達程度,這些渠道將會長久存在。但同時,鹽汽水並非補充電解質的唯一飲品,渠道很容易找到“水替”。
向線上場域尋求新增量,是鹽汽水品牌們的共同選擇。但整體來看,它們的線上運營意識還處在起步階段。以延中爲例,作爲“品類王者”,其線上銷售額佔比不足全渠道的20%。
時間、地域、渠道,鹽汽水品牌面臨的轉型壓力不容小視。儘管它在長三角地區擁有相當一批擁躉,但面對巨頭和新銳飲料品牌的合圍,留給“老字號”們的時間和空間不再充裕。
卸下“回憶濾鏡”之後
曾幾何時,鹽汽水作爲單位供應的飲品,被視爲“時髦”和“高檔”的象徵。
但很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巨頭進入中國,開始對全國消費者進行品類教育。它們收購了中國七大汽水廠,建立合資品牌,並利用汽水廠的原有渠道大舉鋪貨。許多中國本土飲料品牌一度陷入被動斷代。
其後,雖然延中開始重新生產鹽汽水,正廣和也重回汽水賽道,但放眼如今的中國飲料市場,鹽汽水正面臨空前激烈的競爭。
可樂、蘇打水、功能飲料、無糖氣泡水……僅僅在含汽飲料這一項上,消費者的選擇就多如牛毛。在社交媒體上,消費者對鹽汽水的口味褒貶不一,愛之者每年都要論箱購買,恨之者將其形容爲“冒汽的生理鹽水”。
面對“衆口難調”的窘境,老字號也在努力追趕市場潮流。延中淘系渠道負責人介紹,延中將600ml裝鹽汽水減小至410ml,並推出烏梅、櫻花等新口味,迎合年輕消費者喜好。
鹽汽水面臨的難題,其實和當年的“北冰洋”“宏寶萊”“冰峰”相似:侷限於固有區域,難以在全國大市場取得廣泛認可。
但換個角度來看,鹽汽水並非沒有希望完成突圍。
首先,許多重工業城市都有鹽汽水品牌的影子,例如鞍山的“潤淇”、武漢的“鹹夥計”、福建康之味旗下的“鹽典”、貴陽的“北極熊”等。這些區域性鹽汽水品牌,事實上完成了初期的品類教育,爲人羣拓展打下了根基。
其次,鹽汽水價格低廉,單瓶價格在2元左右,符合當代消費者對“質價比”的追求。
最後,它配方簡單,熱量低,在補充電解質之餘兼顧“控糖”。配料表顯示,鹽汽水每百毫升熱量低於50千焦,僅爲原味可口可樂的四分之一。這也是其近年來重點突破運動場景和健身人羣的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要真正打響品類聲量,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功能飲料、維生素飲料、電解質飲料等品類的混戰中,鹽汽水要扮演的不應是“守擂者”,而是更具進攻意識的“挑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