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非所用 也能活得多采

申請入學放榜,甄選會也統計,今年19類學羣中,工程學羣、數理化學學羣名額使用率達九成最高,資訊學羣也高達八成九。本報資料照片

每年到了大學「放榜季」,許多考生與家長總是一邊緊盯著錄取名單,一邊焦慮所選科系的未來出路。「讀這個系以後能幹嘛」,此問題幾乎成了每年夏天的標準提問。

我從大學到研究所皆是專攻同一領域,但也深知「從一而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年輕人對學習與職涯規畫有了更多元的想像,人生路徑因而不再僅是筆直的「單行道」。許多我教過的學生畢業多年後常都走上了與大學所習專業全然不同的職業生涯,也能活得多采多姿。

例如多年前曾有名大三學生找我談心。他因加入學校的「品酒社」而對酒類知識產生濃厚興趣,萌生了畢業後成爲「品酒師」的想法,但又唯恐爸媽不答應。我鼓勵他與爸媽好好聊聊,解釋清楚「品酒師」的工作內容與未來發展方向。後來他果真說服了家人,畢業後加入一家國際酒商成了風度翩翩的「品牌大使」,令人欣慰。

像他這樣勇敢轉向並大放異彩的例子,在我的教書生涯屢見不鮮。有些同學畢業後轉考中醫、律師、公職國考,也有同學對固定上班的日子不感興趣而毅然轉身投入烘焙業、戲劇表演、設計等創意領域,如今也都獨當一面,更有些畢業後轉攻截然不同的學術領域。雖與大學所學專業差距甚大,但他們多因在校期間選讀通識、雙修或輔系課程,或因參與社團活動而受啓發,此後不但未見反悔、反都表現不凡。

與我同時期任教的一些年輕同僚跨域程度也不遑多讓,分從西洋文學、教育學、法學、管理學、社會學、戲(影)劇學等人文社會領域「轉行」。斜槓人生模式五花八門,讓人嘖嘖稱奇。

因此,大學所學未必就是職業選項,以前就不一定,現在也不一定,未來不一定的機率一定更高。尤其與AI相關的新興產業如今風起雲涌,更多新起工作(如自媒體創業)也都蓄勢待發,若仍執著於認爲大學所學必然與未來職涯工作掛勾,恐怕只會侷限了識別、培養、擴充自我潛力的契機。

何況,大學畢業後的可塑性與際遇都常讓人轉彎而發展出新的生涯路徑,實在無須早早就將自己「定型」。與其煩惱大學所選科系對未來有沒有「用」,不如把握大學階段努力培養好奇心與行動力,這些纔是真正的「未來能力」所在。

雖然有些同學畢業多年後謙稱自己是大學所學的「逃兵」,但若能在另個領域找到熱情與發光的舞臺,當也值得額手稱慶。其實,大學求學過程是爲了認識自己,而非僅是爲了謀得一份安穩生計的工作。若能保持學習熱情、對人生充滿想像,就算學非所用,長久之後也能走出一條燦爛之路。

只要年輕時維持高度的求知慾望,也持續對人生充滿進取之心,大學所學專業與畢業後從事的職業選擇,兩者之間未必有着無法割捨的連結,實可從容以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