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檔「軍備競賽」 無助學子減壓
近日兩名高中生的學習歷程檔案遭質疑造假,引發關注。兩人原分別考取陽明交大醫學系、臺大醫學系,皆因爭議遭取消資格。然而在後續分科考試中,兩人分別考取成大與臺大醫學系,可見他們的學業依舊紮實而頂尖。
整起事件當然凸顯出升學檔案誠信的重要性,然而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科系中,透過學習歷程的糾錯將已錄取者拉下馬,是學習歷程檔案在升學制度中出現的嚴重問題。
依照官方說明,其旨在「記錄學生在高中階段時的學習表現。透過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能更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同時能「大大減輕學生在高三升學時整理備審資料的負擔」。當遊戲規則這樣制定,學子自然只能在體制內求取最好的表現。
首先,學習歷程能否「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與個人特質」令人存疑;學生花兩年半來包裝一份學習檔案,是否能「減輕學生在高三升學時整理備審資料的負擔」,想必民衆皆認爲不可信,反而壓縮了學生適性學習的時間。
其中學習歷程最具爭議性的,便是拉大貧富差距造成的影響。社會階層較低者所能做出的學習歷程,可能是打工、照顧家裡長輩,不會出現多元才藝、科學營,或有機會得到大學層面的教授協助進行科研與發表,他們如何來跟高階層的孩子競爭?坊間甚至出現學習歷程檔案商品化,可見民間因應對策早已蔚爲常態。
回到此事件,醫學系作爲傳統熱門科系,如今成績改採級分制的學測下,成績已無法成爲鑑別能力的絕對標準,從學習歷程着手自然是考生的重點,此時家庭、社會資源投入便是重中之重。一名高中生能做出優秀的作品,多半也需要師長與其他人的協助;要求一個高中生具有完整的學術倫理概念,也有些強人所難。
事實上,學習歷程作爲繁星與學測甄選的重要指標、佔有相當的分數,也誘發了一定程度的道德風險。學生不管成績優秀與否,想着愈早上榜愈好;高中端學校師長樂於給學生極高評價與協助,讓學生爲校爭光,利於招生;大學端審覈資料老師不可能實質查覈,既無時間也未必有足夠能力鑑別。如此造成了道德空隙,誘人行險,以求上榜。因此,該責備的並不是學生,而是這個遊戲制度;這兩名同學最終仍成功錄取醫學系,其面對的壓力遠超過高中生所能承受,實在令人心疼。
學習歷程立意良善,在經過兩位高中生事件後,更應該清楚認識:一味「軍備競賽」,完全無助學子減輕壓力,此類升學制度亟待調整。如何在維持公平性的前提下,適性揚才,使學子錄取到適合的科系;大學端又能得英才而教育之;且讓弱勢家庭不會因經濟情況不如人而在學習歷程的多元表現上敗下陣來,真正達到一○八課綱所強調的素養教育,使學習歷程的呈現更爲客觀,有賴教育專家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