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霸猛禽棲架 記錄黃魚鴞打獵
雪霸國家公園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七家灣溪設置猛禽棲架並搭配自動相機。(雪霸管理處提供/呂麗甄苗栗傳真)
雪霸七家灣溪猛禽棲架,成功拍攝到臺灣最大貓頭鷹黃魚鴞的身影。(雪霸管理處提供/呂麗甄苗栗傳真)
雪霸國家公園研究團隊首次在七家灣溪設置猛禽棲架與自動相機,成功拍攝臺灣最大貓頭鷹黃魚鴞。監測成果顯示生態系統健康,並證實黃魚鴞爲溪流生態頂級掠食者,該技術有助未來保育與氣候變遷研究。
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歷經近20年溪流生態監測,去年首次設置猛禽棲架並搭配自動相機觀察,由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領銜的研究團隊,成功拍攝臺灣最大型貓頭鷹黃魚鴞,展現該技術在長期生態監測中的應用潛力。黃魚鴞爲溪流生態系頂級掠食者,捕食魚類、兩棲類、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等,七家灣溪是目前發現其分佈海拔最高的區域,爲重要棲息地,惟因其夜行性與隱秘習性,使長期監測充滿挑戰。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曾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追蹤黃魚鴞並拍攝紀錄片,近期研究團隊在七家灣溪設置猛禽棲架與自動相機,成功記錄黃魚鴞停棲及捕食臺灣白甲魚(苦花),證實棲架可作爲監測工具。相機亦拍攝到臺灣野山羊、山羌、野豬、食蟹獴等野生動物,展現七家灣溪豐富生物多樣性。
雪霸處表示,2005年起便開始對七家灣溪進行多方面的長期生態監測,包括水質、物理棲地及各類生物等,這些數據對保育臺灣櫻花鉤吻鮭和其他物種具重要意義,有助未來探索氣候變遷對溪流生態的影響。
洪孝宇指出,猛禽棲架在農田的應用已久,但此次在溪流環境中成功使用,爲生態監測開闢了新途徑。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文和強調,這項新技術與方法將使生態覆育成果更容易被看見,併成爲環境教育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