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燕鷗落難海上漂 恰遇海洋保育志工救上船

澎湖海洋志工隊9日在貓嶼北方海域意外救起在海面上載浮載沉的玄燕鷗,但這不見外傷的玄燕鷗,在甲板上等到羽毛幹了,還是飛不起來。(澎湖海洋志工陳盡川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2025年4月9日澎湖縣/全國第一座海鳥保護區~大、小貓嶼,3月就已見玄燕鷗進駐,目前數量估計近6千隻。(黃國揚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時序又來到燕鷗到澎湖棲息季節,全國第一座海鳥保護區~大、小貓嶼,先頭部隊玄燕鷗已在上月進駐,且數量已達6千隻。澎湖海洋志工隊今(9日)配合澎湖鳥會前進貓嶼巡查時,就意外發現有玄燕鷗落海後在海面上浮沈,因此撈上船後觀察,見沒有起色,將送家畜疾病防治所救治觀察。

澎湖野鳥學會調查組長鄭謙遜表示,保育的玄燕鷗雖然是海鳥,但不像海鷗等經常性在海面上游的水鳥,不能一直泡水,不然羽毛浸溼後,還是會失溫。

位於澎湖望安島西南方約16公里的貓嶼,由玄武岩構成,地形陡峭高聳,最高海拔約70到79公尺,是澎湖羣島中最高的地方,因形狀像兩隻貓蹲伏而被稱大貓嶼和小貓嶼。

澎湖縣政府於1991年將大、小貓嶼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爲貓嶼海鳥保護區,爲臺灣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除陸域面積約10公頃之外,保護區包括陸地向外延伸100公尺的海域部分,總面積達36.2公頃,是亞洲最大的玄燕鷗繁殖地區,其他像白眉燕鷗、鳳頭燕鷗與蒼燕鷗也都會在島上繁殖。

9日上午,澎湖海洋志工隊搭載澎湖鳥會調查組長鄭謙遜,前往貓嶼進行鳥類調查時,在貓嶼北方目擊一隻玄燕鷗落海載浮載沉,於是將牠撈上船。

鄭謙遜說,這隻玄燕鷗沒有外傷,但後來羽毛都幹了,還是沒辦法飛,因此應該是身體有些狀況,或者體力透支,因此回岸後,將會請農漁局送家畜疾病防治所,由獸醫接手醫治和觀察。

長期觀察貓嶼鳥類生態的花嶼國小主任黃國揚指出,今年3月3日就見玄燕鷗在貓嶼南方近海活動,3月25日起在貓嶼停棲,開始進行繁殖活動,他估計目前數量大約近6000只左右,鳥況算是相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