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寫遊記也能寫到心坎裡 用一本大學指定閱讀瞭解什麼是「旅行文學」—《臺灣當代旅行文選》

當旅行成爲現代人的熱門休閒活動,關於旅行的影音及文字內容也佔據了各大平臺,其中大部分都以「私房景點」爲賣點,藉由兜售其中隱含的獵奇來賺取點閱紅利;但當同樣的手段被反覆利用,似乎也無可避免地將讓人們感到麻痹、厭膩,甚至在這種千篇一律又帶有一點浮誇嫌疑的表象下,感覺到其中的空虛與貧乏。或許也正是這樣的年代,讓我們更應該停下腳步,去回望那個旅行還帶有一點神秘色彩的過去,並且重新探索「旅行文學」這個文類。

十年前的課堂文本 現在讀來還是收穫滿滿

《臺灣當代旅行文選》是我過去在大學時期,曾上過一門名爲「旅行文學」課程的指定閱讀文本,而主編胡錦媛則是當時就在臺上教授這門課的教授;除了這本文選之外,授課內容另外還有一本英文版的《印度之旅》,印象中教授在課堂上還放了它的電影版作品。儘管已經記不得當時課堂上的內容,但這本《臺灣當代旅行文選》或許也以另一種方式,保留了當初教授想要傳授的內容,讓我在畢業超過十年之後,仍舊能夠有重新複習的機會。

初版一刷已經是超過20年前,《臺灣當代旅行文選》收錄了多達20篇作品,其中不乏劉克襄、吳明益、朱天心等知名的作家,篇幅也像是旅行本身的隱喻,有的只有兩三頁,有的光是一篇就佔據了整本書的1/10。最多是關於中國,也有的在臺灣,甚至橫跨世界各地,儘管千禧年左右的內容早已經沒有辦法反映現在的實際的情景,但反而讓書中的內容有種時光隧道的感覺,而在那個網路還不太發達、允許人們迷路的時代,更能夠讓人重新反思旅行的本質。

人人都在寫遊記的年代 重新認識「旅行文學」的意義

「遠足出發」、「離開自己」、「迷路回家」,光是從三個章節的名稱,就能夠帶來不少對於旅行的想像;與當地人短暫相遇的片段、堅持不學外語以保持純真的視野、以文學經典來對應實際看到的景物,或者只是在一個熟悉的場景喚醒過往的記憶,不同作家以各自的文字帶領讀者走進他們的旅程當中,並且在同遊的當下也一併體驗他們相異的思維模式。不特別強調「獨特」,但他們卻以自己的旅行風格,在讀者心中留下形狀不一的腳印。

對於已經習慣短影音的閱聽衆,要靜下心來閱讀《臺灣當代旅行文選》可能不會太容易,尤其是它們大量牽涉到作者內心感受、缺乏情節的戲劇性堆疊以及帶來高潮的衝突。更直白的來說,這些旅行並不是標榜能夠遊覽名勝的旅行團,而是更關乎自我的一次次出走,兼顧着外物與觀者內在,甚至更偏重在內心世界一點。雖然說「行萬裡路勝讀萬捲書」,但閱讀這本文選本身多少也能夠算是一趟紮實的旅程,並且在經歷這一切之後,不論對於旅行或文學,讀者都將會有更不一樣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