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過度理性與壓抑的代價 讓二戰後德國社會鬼影幢幢—《歐洲鬼地方》
當談到二戰戰敗國,德國經常被用來當成一個經典案例,除了主動面對發起戰爭的責任,戰後快速的重建,更讓他們在短時間內重回到歐洲強權的地位,並且成爲歐盟的主導者。然而,這是整件事情的全貌嗎?那像是童話故事般的情節背後,又有哪些外界並未真正看見、瞭解的掙扎與衝突?
《歐洲鬼地方》是一本關於德國戰後社會景況的社會文化史,呈現了在戰敗、受到戰爭罪指責等一連串挫折後,在德國各地普遍興起的靈異治療風潮。儘管難以置信,但這種類似於中世紀的情節,就發生在不過就在幾十年前,甚至還因此誕生了比當時的德國總理還要出名的人物,而在這樣的「迷信」也反應了當時,德國百廢待興、已經準備好展開新未來的表象底下,未被好好處理的集體焦慮與罪惡感。
二戰過後的混亂 讓德國社會從理性科學走向迷信
在這本作品當中,故事主要圍繞在1949年後開始聲名大噪的「神醫」葛洛寧身上,儘管看似不起眼、甚至有點寒酸,但在成功讓一位癱瘓的男孩重新獲得走動的能力之後,成爲衆人追捧的目標。在極度理性、科學化的納粹政權之後,迎來這樣充滿宗教與神秘主義的風潮,在當時引發各種討論,但這當中卻獨獨缺乏了那些與二戰有關的「關鍵詞」,而諷刺的是,那些德國社會決定噤聲不提的因素,或許纔是這一切現象最根本的原因。
把疾病描述成惡魔的罪行,還有上天的懲罰,並且藉由小錫箔球來傳遞能量,甚至是隻要看到現身,就能夠讓醫生束手無策的各種疾病獲得改善,老實說類似的情節,其實就算是在其他宗教當中也並不少見。但相對於這些帶有濃烈宗教色彩的行爲,書中大量尋求幫助的德國羣衆,或許纔是《歐洲鬼地方》當中值得觀察的重點。
當科學無法成爲救贖 人們就會向靈異尋求解答
儘管屬於戰敗且被認爲是「做錯事」的一方,但德國民衆在這過程中所感覺到的挫敗、羞辱、憤怒、委屈,其實也是需要被好好處理、消化的一種創傷;相對於好好地去整理這樣的情緒,社會集體的沉默不提,表面上像個改過向善的孩子,傷口卻在他們的心中腐爛、並且轉化爲身體上的不適與失能,就是這一切提供的土壤,讓當時靈異治療得以成長茁壯,甚至一度成爲必須要積極處理的社會議題。
德國的「神醫」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並且在國家穩定發展、前途一片光明的情況下受到世人淡忘,但這樣的歷史,卻也讓人能夠深刻體會到建構現代社會基礎的理性與秩序,是如此脆弱。隨着難民議題持續、極右派再度於歐洲興起,這些現象似乎也暗示着同樣的危機依舊存在,並且隨着時局逐漸混亂而蠢蠢欲動。「鬼地方」的陰影絕對不只存在於歐洲,而或許唯有學會聆聽過往「鬼魂」的聲音,才能避免成爲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