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拜金,此風當禁!(“融”觀中國)

韓維正 葉朵朵

網絡上的炫富拜金,總能刺激公衆神經。

近日,有博主在視頻中稱“自家別墅一年電費超40萬元”,引發網友質疑,最終被平臺禁言。今年以來,一些影響較大的輿情事件也與炫富拜金有關,說明廣大網友對這類現象深惡痛絕。

整治網絡炫富,是維護清朗網絡空間的題中之義。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明確要求“全面清理低俗庸俗、炫富拜金、極端情緒等不良內容”。

假富豪背後是生意

“北京坐擁七套房產,最大近千平卻因遮光閒置”“身家沒有八位數不敢出門”……滿目奢侈品、頻繁出入高端場所、在拍賣行一擲千金,這曾是網紅“王紅權星”視頻中的日常。去年,“王紅權星”等多名百萬級網紅博主被封禁,其共同點均爲過度展示奢侈生活方式,並涉嫌虛假宣傳、商業欺詐。

這也爲人們揭開“網絡炫富”的冰山一角:許多靠極致炫富走紅的賬號,其目的往往並非分享,而是赤裸裸追逐流量和商業利益。你以爲他們展示的是生活,其實很可能只是人設,背後全是生意。

“別墅是借的、豪車是租的、名牌包是高仿的。”一位MCN機構從業者坦言,在流量驅動下,“富人”人設包裝已形成成熟產業鏈:幾百元租輛跑車,配合精心設計的劇本和臺詞,一個“假富豪”便可粉墨登場。

“賬號粉絲暴漲後,廣告報價直接翻倍。掛一個商品鏈接、接一條帶貨推廣,收入動輒成千上萬。”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網絡炫富已串聯起一條“內容製造—流量吸引—商業變現”的閉環鏈條。許多不明真相的用戶,誤以爲這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最終成了被收割的對象。

更有甚者,利用虛構的財富光環增加其言論的“可信度”,以此誘導他人相信其所謂的“致富捷徑”“投資良機”,進而兜售課程、騙取資金,甚至引流至灰色或非法項目。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很多假炫富行爲,實質已構成違法,涉及虛假宣傳、詐騙甚至傳銷。”

青少年三觀被帶偏

網絡炫富的危害,遠不止於商業欺詐,其更深遠的負面影響在於對社會心態,特別是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

網絡上曾流傳一個令人心痛的案例:一名初中生刷到炫富視頻後,竟對母親怒吼:“你要是給不了我這樣的生活,就不該生我!”亦有中年人在看到炫富短視頻後,產生巨大心理落差:“我也曾努力,爲何活得如此失敗?”

這些極端情緒背後,是病態炫富內容對普通民衆心理健康的蠶食。

上海交通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助理教授吳倩分析:“短視頻平臺‘短平快’的傳播機制,天然傾向於放大‘富有’的結果,而刻意簡化甚至神化其‘致富’過程。這種簡化極易滋生‘消費即成功’的扭曲觀念,將財富積累與高消費錯誤等同,誘導形成不健康的消費觀。對致富過程的神化,則容易使大衆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

對於心智尚在發育、價值觀正在成型的青少年而言,這類內容的負面影響尤爲嚴重。有專家表示,當屏幕上充斥着“好好努力,爭取下輩子趕上我”“我畢業回國就當董事長,你們不是嗎?”等充滿優越感和嘲諷的言論時,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遭受嚴重衝擊。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此產生“學習不如當網紅,高考不如去整容”的病態價值觀。

朱巍告訴記者:“網絡炫富極易誤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使其誤認爲財富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尺。這類宣揚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信息,在《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中是被明確抵制的。”

全鏈條治理築防線

針對網絡炫富亂象,中國已聚合多方力量進行綜合治理。

記者注意到,2023年9月起,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生活服務類平臺信息整治”專項行動,明確打擊炫富拜金等不良信息。2024年4月,再次開展“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重點整治“製造炫富人設”“刻意展示金錢堆砌的奢侈生活”等內容。今年6月發佈的《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分類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炫富拜金屬於可能對未成年人造成負面影響的不良价值觀,應加以限制。

平臺也在主動作爲。此前,小紅書發佈公告,針對炫富等傳播不良价值觀的內容進行專項治理。兩週內處置清理違規筆記7346篇,關閉違規賬號811個。抖音也發表公告稱,對一批存在涉嫌刻意炫富、宣揚高消費、攀比享樂等不良价值觀的內容和賬號進行了處理,兩週內累計清理相關違規視頻數千條。

大量炫富賬號背後是MCN機構的專業化、規模化運作,通過打包人設、集中推廣牟利。朱巍建議,應深挖網絡炫富背後的策劃與運營鏈條,強化對MCN的連帶責任追究:“不是一個賬號炫富就打一個,而是要查清背後策劃與運營鏈條,治理整個‘炫富矩陣’。”

今年1月,國家網信辦起草的《網絡信息內容多渠道分發服務機構相關業務活動管理規定(草案稿)》中明確規定:MCN機構不得組織簽約賬號宣揚不良价值觀、虛構身份人設。這爲從源頭上遏制炫富產業鏈提供了制度保障。

有網友說,虛假炫富固不可取,但如果展示的富裕生活是真實的呢?對此,朱巍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維度:網絡表達自由始終伴隨着社會責任。即便是真實的財富展示,若毫無節制、過度張揚,也可能在無形中構成對普通羣體的變相歧視,加劇社會羣體的心理隔閡和對立情緒,甚至在特定情境下觸碰公序良俗的底線。

“記錄真實生活本身並無過錯。”吳倩說,“社會學中的‘擬劇理論’指出,人在社會交往中存在角色扮演和形象塑造,適度的自我呈現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度’的把握。”她認爲,網絡空間同樣需要展現積極向上、奮鬥進取的正能量。例如,分享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長、記錄改善生活條件的奮鬥過程、展現健康自信的精神風貌等內容。但當展示行爲突破底線,演變爲虛假包裝、價值觀扭曲、侵害公共利益時,就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制度規範加以整肅。

吳倩呼籲有影響力的公衆人物和內容創作者,應減少過度包裝和浮誇展示。“不僅‘曬結果’,更應‘曬過程’。展現奮鬥路上的汗水與堅持,傳遞努力過程中的溫度與誠意,還原生活的本真與厚重。”

資料鏈接 ▶▶▶

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本報北京電(記者金歆)記者從國家網信辦獲悉:近期,國家網信辦紮實組織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部署地方網信辦積極受理處置涉企網絡侵權不法行爲,督促重點網站平臺強化涉企信息內容管理,從嚴從快處置一批涉企違法違規賬號。日前,國家網信辦通報了部分典型案例。

這些典型案例包括:一、“柴懟懟”等賬號編造涉企虛假不實信息,惡意詆譭攻擊企業。抖音賬號“柴懟懟”等,無事實依據蓄意抹黑某企業的產品質量,惡意詆譭某企業和企業家形象聲譽,並藉機吸粉引流帶貨。二、“孟棲筆談”等賬號發佈涉企負面信息,謀取非法利益。微信公衆賬號“孟棲筆談”“輝常觀察”等,長期集納發佈涉企負面不實信息。在企業與其溝通刪除不實信息時,要挾開展商務合作。三、“車說道”等賬號蹭炒涉企熱點,發佈虛假不實信息。懂車帝賬號“CHE車說道”、搜狐賬號“車說道”等,爲博眼球、吸流量,惡意蹭炒智能駕駛、輔助駕駛等汽車行業熱點話題,發佈某品牌汽車不實信息,捏造人員傷亡事故,虛構法院判決,惡意詆譭企業產品質量。四、“物聯網諮詢室”等賬號散佈企業商業秘密,傳播虛假不實信息。微信公衆賬號“物聯網諮詢室”“物聯網諮詢室號外”爲博取流量,長期發佈某高科技企業的商業秘密,並惡意傳播虛假信息,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發展。五、“興德旺業”等賬號冒用企業、企業家身份,開展市場營銷。以上涉及的賬號均已被依法依約處置,有關賬號主體被納入平臺黑名單管理,有關侵權信息已被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