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認清制衡的藝術!戰敗的伊朗是危險的,勝利的以色列要更糟糕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記者會上悍然宣稱:"我們正在改變中東面貌"。此時,伊朗的佔領軍不僅繼續在加沙動武,還在十多天前對德黑蘭發起了大規模空襲——伊朗軍事設施、核設施及高級將領和核科學家被炸。
分析人士指出,中東地區的多個阿拉伯國家十分擔心:“特拉維夫與德黑蘭的直接衝突將會改地區推向全面戰爭邊緣”——當前的戰火僅雖因爲美國的單方面強力調停而暫停,但危機並沒有徹底結束。
對大多數位於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而言,戰事驟停揭露了殘酷現實:美國對以色列的強力支持態度未變,以色列也沒有遭受不可挽回性的損失,強硬的內塔尼亞胡在此輪對抗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爲,待內塔尼亞胡充分準備後——積攢更多的飛機、導彈與炸彈、防空系統、無人機等,將會對伊朗發起規模更大的打擊行動。在接下來的可能性衝突中,若以色列完勝伊朗。
並進一步掃清伊朗在加沙、黎巴嫩、伊拉克和也門的盟友或殘餘勢力,掃清以色列政客公開鼓吹的擴張計劃——吞併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乃至約旦和伊拉克領土,完成獨霸中東的最後障礙。
這將意味着:作爲阿拉伯國家“制衡以色列”的長期戰略籌碼將一夜傾覆,曾受地區制衡庇護的海灣統治者們,將淪爲這個氣焰囂張的猶太佔領政權的附庸。
獨霸中東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早在與伊朗直接衝突前,以色列多名部長級高官就等公開呼籲正式吞併被佔約旦河西岸,策劃長期重佔加沙,發佈抹除1967年綠線的地圖,並加速定居點建設。
早在2023年10月7日"阿克薩洪水行動"前,內塔尼亞胡及其內閣部長們就力主吞併約旦河西岸、解散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並永久佔領加沙。以色列官員宣稱已爲2025年"猶太-撒瑪利亞(即被佔約旦河西岸)主權年"做好基礎設施準備。
他們堅信:若能邊緣化伊朗、削弱真主黨,加之敘利亞現政權由西方扶植且與基地組織淵源深厚,特拉維夫將能肆意重劃邊界、鞏固定居點,並在最小阻力下實施大規模驅逐。
在以色列右翼官員眼中,地區反彈的威脅已然消退,抵抗軸心的潰敗或邊緣化將解除制約以色列野心的最後枷鎖——使特拉維夫得以依據"大以色列"的猶太復國主義終極目標,重塑從約旦河到地中海的政治版圖。
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學派提出"軍事勝利槓桿化"概念:當一方贏得重大戰爭,便可憑藉新增實力與威望推動此前無法實現的政策變革。勝者愈強,敵者愈弱,穆斯林各方皆見證其作戰實力。
短期內,地區格局將如黏土般任勝者拿捏——若以色列成爲明確贏家,必將蓄意顛覆定義中東數十年邊界與權力中心的戰略平衡。通過經濟脅迫、政治指令及以自身霸權爲核心重構地區安全秩序。
特拉維夫將不僅掌控巴勒斯坦,更將對其阿拉伯鄰國施加無制約的影響力。若伊朗政權垮臺,那些曾不自覺地依賴伊朗威懾力來遏制以色列擴張的阿拉伯國家,將失去最後屏障。
對海灣國家而言,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戰略覺醒
幾乎一夜之間,那些認爲“伊朗在波斯灣地區屬於亦敵亦友”者們已猛然醒悟,必須重新評估數十年來壓制伊朗實力的夙願,因爲他們本質上是:長期受惠於德黑蘭提供的安全傘。
失去它,衆多阿拉伯國家則可能淪爲以色列霸權棋局中的棋子。數十年來,精妙的“均勢政策”、誰也不能獨霸的制衡政策定義了中東、北非地區的格局——伊朗與以色列皆因進攻代價高昂而無法完全主宰。
這種平衡賦予海灣阿拉伯國家周旋空間,即便他們口頭反對德黑蘭,也時不時的批評伊朗。如今格局劇變,特朗普促成的停火雖阻止了最激烈衝突,卻也凸顯以色列距單方面重塑地區版圖僅一步之遙。
以色列的勝利將摧毀現有均勢,確立特拉維夫爲該地區的唯一霸權,取而代之的將是有恃無恐的佔領政權。換言之,伊朗的存續不僅是戰略偏好,更是維繫阿拉伯國家在本地區最後行動力的必需。
更嚴峻的是,海灣國家將喪失戰略價值!若伊朗被制服,美國不再需要沙特、阿聯酋或卡塔爾遏制德黑蘭。這些國家作爲戰略伙伴的效用將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美以新軸心——海灣國家淪爲附庸而非夥伴。
他們在華盛頓的影響力將崩塌,獲取安全保證、軍售協議或外交支持的能力亦將瓦解。正因如此,許多海灣官員私下期待保全伊朗制衡力的結局——非因親善德黑蘭,而是恐懼特拉維夫主導的未來。
加沙戰爭和以伊衝突迫使海灣國家清醒反思
儘管長期視伊朗爲對手與威脅,但以色列霸權的幽靈凸顯了德黑蘭的戰略威懾價值。伊朗武裝抵抗派系、挑戰美國霸權、阻撓以色列擴張的能力,曾爲阿拉伯國家提供喘息空間——失去它,選項將急劇收窄。
長期被抵抗軸心制約的以色列,才能確保阿拉伯君主國們持續保有話語權與議價能力。數名海灣分析家警告:停火後秩序可能終結阿拉伯戰略自主,曾被視爲經濟對衝的“阿以關係”正常化浪潮,如今反成負資產。
這種認知在阿拉伯精英中日益普及——均勢(而非霸權)纔是唯一安全之路。這種均勢可不僅針對該地區,而是更加的寬闊,那就是:擺脫對美國保護的依賴,推動中俄等全球大國調解以實現地區的新安全架構。
畢竟中國斡旋的沙伊和解爲地區對手帶來持久和平,此舉令阿拉伯國家矚目——這是美國無法也無意達成的協議。
實現“伊沙”和解的中東,基本解除了伊朗與海灣國家的對立舊格局,形成兩種願景的角逐——尋求多極化、保留阿拉伯自主空間的力量,行動與特拉維夫霸權鬥爭的力量。
當前中東正經歷現代史上最深刻的地緣重組:舊秩序在加沙廢墟中崩塌,而新秩序將在以色列的擴張野心與阿拉伯世界的生存反抗之間艱難誕生。
對美國阿拉伯盟友而言,殘酷真相在於:持久的伊朗威懾力,或是抵禦以色列主宰時代的最後盾牌。對缺乏核心權威大國的穆斯林世界而言,真正的安全不在於選擇某個庇護者,而在於維持權力制衡的藝術。
對中東各國而言,“制衡藝術”已演變爲關乎國家存亡的核心戰略能力
這種藝術並非簡單的均勢理論套用,而是融合歷史智慧、現實利益與未來預判的精密操作系統,其運作機制呈現三重維度,首先是:伊朗通過“非對稱制衡體系”實現四兩撥千斤,成爲對抗以色列及背後力量的重要支撐。
其次是沙特、阿聯酋、卡塔爾、埃及,甚至引入土耳其通過“調停、貿易、人道主義救援、區域干涉、扶持下一級代理人勢力、在國際權威機構內運作”等方式構建多軸心避險系統。
第三是引入更大的力量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通過力量博弈確立新秩序。其精髓在於將對抗性張力、破壞生產的腐朽轉化爲創造性動能,實現文化、政治、軍事及國際關係的新動態平衡。
總之,讓敵對力量在相互制約中形成動態穩定,比消滅任何一個對手都更重要。換言之,戰敗的伊朗是危險的,勝利的以色列要更糟糕,反之亦然。這種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使所有玩家在對抗中維持共存的底線默契。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