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健保卡推進偏鄉 阿里山辦首場培力訓練 盼就醫無礙

今健保署選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舉辦首場「虛擬健保卡在地培力訓練」,現場並示範如何使用虛擬健保卡遠距看診。(聖馬爾定醫院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今健保署選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舉辦首場「虛擬健保卡在地培力訓練」。(聖馬爾定醫院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今健保署選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舉辦首場「虛擬健保卡在地培力訓練」,現場還有虛擬健保卡綁定現場教學。(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臺灣醫療院所密度雖高,但對山地離島與偏鄉民衆來說,就醫往往是遙遠的距離。中央健康保險署2018年起規畫「虛擬健保卡」,自去年起擴大適用於遠距醫療、居家醫療及視訊診療等3大場域,今健保署選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達娜伊谷舉辦首場「虛擬健保卡在地培力訓練」,希望虛擬健保卡能推進偏鄉,讓民衆透過遠距醫療,得到最及時的診斷和給藥。

疫情推波助瀾下,至今年7月1日止,已有27萬3787人持有虛擬健保卡,607家特約醫療院所提供虛擬健保卡服務,健保署盤點全臺 52 個 IDS 地區,考量當地人口數及醫療資源情形後,將在16鄉鎮舉辦實體教學,今並在阿里山鄉辦理首場活動。

包括嘉義基督教醫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奇美醫院,阿里山鄉衛生所、阿里山醫療站、香林衛生室等在地醫療單位,也現場分享使用虛擬健保卡在居家醫療、遠距醫療及視訊診療場域就醫流程與心得。

嘉基部落健康中心主任,醫師安欣瑜表示,2016年2月由醫師、護理師、藥劑師、居家照顧服務員及社工組成偏鄉居家醫療團隊,主動走入病人家中,爲許多臥牀、失能、行動不便的患者解決回診不便問題,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改變大家原有生活方式,透過醫療數位化,可讓行動不便的民衆選擇居家醫療,不僅環境熟悉又有家人陪伴,還能降低外出就醫的感染風險。

嘉基副院長周恬弘表示,今年6月透過遠距醫療巡迴車,在山美、新美、茶山村3村開辦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與急診的「遠距醫療」服務,車內設有攜帶型數位醫療影像系統、遠距醫療平臺及數位五官鏡組,皆能透過虛擬健保卡使用,以提升民衆就醫便利性。

嘉基也提到,醫療團隊至偏鄉提供「居家醫療」服務時,需攜帶看診用的電腦、讀卡機及許多醫療設備,負擔沉重,也常出現健保IC卡無法讀取、寫入時間緩慢等問題,今活動現場展示透過健保署開發的「居家輕量藍牙APP」,讓醫護人員只需攜帶輕便的平板或手機,即可掃描虛擬健保卡看診。

聖馬爾定醫院副院長林慈恩表示,聖馬在阿里山雖有24小時醫療站,但主要是家醫科醫師值班,若病患狀況需專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時無法立即處理,透過虛擬健保卡遠距診療,能即時遠距會診,不限科別,給予患者更精確的診斷治療。

聖馬特助兼社區醫療部主任陳汶均說,許多長輩對3C本來就不是很瞭解,認爲一定要帶健保卡才能看診,經過解說虛擬健保卡的操作與示範,長輩與家屬都說好方便,也感謝健保署長久對偏鄉山區關注,不斷投入各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