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東研發特殊管 從橋樑到太陽能都能用
旭東環保創辦人董基旭曾經歷兩次資金不足,跑銀行3點半的窘境;靠着創新研發衝出一條新道路,要邁向離岸太陽能光電產業的全球領先者。(圖/財訊提供)
晨曦徐徐拉開3月8日的藍天序幕,屏東大鵬灣的空地上,幾臺金黃怪手搭配拖行船作業,將一條猶如黑色巨蟒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管,緩緩拖至外海。這是離岸太陽能板的外部第一道防護層「外圍堰」,可以轉90度拖行,展現HDPE彈性及設計的能力。
整個裝置預計在海上進行1.5MW(百萬瓦)發電規模的1年實證計劃,歷經春夏秋冬、鹽霧侵蝕、嚴苛的海面環境,以及針對海浪波能研發新式材料和技術;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因其施作規模全球最大,成本也最具競爭力,這對世界前三大太陽能浮臺製造商的旭東環保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一天,也是臺灣發展離岸太陽能光電產業的關鍵一步。
初期拚模具開發 連虧9年
旭東環保位於屏東加工出口區,成立於1995年,以特殊HDPE管材聞名,提供國內外化工、藥品及其他高科技材料運輸管路使用;1999年投入開發海上箱網系統,最大可做到直徑70公尺、圓周約220公尺,近年更跨足太陽能浮力系統研發,主要產品有箱網浮架、浮動式太陽能載具、橋樑管件、水資源管件等,行銷至76個國家。
挪威Nydalen橋樑保護管、丹麥圓形箱網、日本奈良滯洪池水上型太陽能、寮國首座水上太陽能示範案都出自旭東,公司爲目前世界前三大斜張橋鋼纜保護套管制造商、海上漁業箱網世界第2大製造商、全臺離岸風機海底電纜保護管唯一供應商。旭東去年營收11.8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5.39元,創下2018年登錄興櫃來新高。
董基旭是旭東環保的靈魂人物,39歲那年,他看好環保新材料HDPE的前景,發現歐洲的飲水水管、瓦斯管都是採用該材料,也聽聞臺灣自來水PVC管漏水率高,認爲有機會以HDPE管切入,便結束南亞塑鋼經銷商的身分,投入兩億元與好友創辦HDPE工廠。
然而,廠蓋好了,卻遲遲拿不到訂單,好友也退股。《財訊》雙週刊指出,另一方面,管材上的管件模具開發是各家的秘密武器,董基旭回憶:「當時研發管件模具,機器24小時不能停,常常3天3夜沒睡覺,一邊研發,一邊追3點半,到半夜還在籌錢要開發模具。」
問題是,模具開發從設計到鍍膜完成,小件須2~3個月,大件動輒7個月,旭東光是研發模具連續虧了9年,甚至虧到資本額一半,「韓國同業說我是有錢人,因爲開發模具要投現金,不給貸款,機器設備才能貸款。」當時的董基旭有苦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