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電力系統的“神經科醫生”
深夜的岳陽城燈火闌珊,華能岳陽電廠的機房卻依然亮如白晝。4月13日21時許,剛下班踏進家門的徐東突然接到電話:“UPS電源供電中斷,主板顯示異常,故障可能有哪些原因?”這樣的場景對這位“設備神醫”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機房裡每一臺設備的“脈搏”,都牽動着這位守護者敏感的神經。
“不間斷電源是保障生產連續性的關鍵設備,能在電力中斷時立即接管供電,防止生產停滯和數據丟失。”徐東告訴記者,“其穩定可靠的電力輸出,更是確保精密儀器和關鍵設備安全運行的生命線。”
在電力行業,繼電保護員可看作電力系統的“神經科醫生”。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江霧,徐東已全副武裝——頭戴安全帽,絕緣手套泛着日夜磨出的光澤,胸前的工具包沉甸甸地墜着,裡面裝着20多類“手術器械”:鉗子、起子、扳手、萬用表,還有那件“老夥計”絕緣搖表。“幹繼電保護就像中醫把脈,”他邊說邊輕撫設備外殼,“要聽變壓器的嗡鳴,要摸電纜的溫度,更要嗅出空氣中一絲焦糊味的異常。”
他多次成功消除發電機勵磁系統故障、刀閘超溫等重要缺陷,避免了機組異常停運。最驚險的一次“手術”發生在有一年盛夏。岳陽電廠6號機組突現“發電機電流互感器斷線報警”,岳陽電廠是湘北區域重要能源基地,不可停機消缺,如果任由情況惡化,斷口可能瞬間產生數萬伏高壓,損壞設備。
情況緊急,徐東繫着安全帶爬上5米腳手架,在不足1米高的接線盒裡蜷縮作業。悶熱的狹窄空間裡,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他舉着強光手電逐釐米排查,工裝後背早已被汗水浸透。“找到了!”他欣喜地發現,電纜絕緣層5毫米的裂痕在強光下無所遁形。從發現到消缺,不到2個小時,這次“手術”避免了一次可能引發湘北電網震盪的重大事故。
“幹這行得學會‘聽’設備的呼吸。”徐東的檢修筆記裡,密密麻麻記錄着各類設備的“健康檔案”。2017年,徐東當選公司繼電保護班班長。作爲華能岳陽電廠電氣技術帶頭人,他牽頭完成了《檢修作業文件包》《火電廠電氣二次專業巡視卡》《檢修規程》等共150餘項標準文件修編工作,將巡檢精度從釐米級提升到毫米級。
“設備隱患就像潛伏的病竈,”他翻開一本泛黃的巡視記錄,“數據不會說謊,0.01%的誤差,就可能引發100%的事故。”
這種近乎偏執的嚴謹,讓徐東團隊創造了連續108天設備零缺陷的奇蹟,所轄4號機組連續安全運行652天,創湖南省同類型機組最長運行時間紀錄。當湖南省電力行業協會專家來廠調研時,看着機組運行日誌上密密麻麻的記錄,驚歎道:“這簡直是用顯微鏡在管理設備!”
在煤電行業低碳轉型的浪潮中,徐東帶領團隊勇闖技術“無人區”。2021年,岳陽電廠與西熱鍋爐公司合作研發“城市廢棄物前置乾燥炭化處置技術”,由他負責牽頭建設。技術攻堅期,爲了緊盯實驗數據,他晚上直接睡在辦公室裡。徐東常對徒弟們強調實驗精準的重要性,“每個參數都是上百次試驗‘煉’出來的。”該項技術在國內外首次實現利用高溫爐煙處理城市多源固廢,每年創收逾千萬元。
“創新不是天馬行空,是解決實際痛點。”徐東牽頭成立的“青年創客平臺”已匯聚8個專業小組共60名青年骨幹。這羣平均年齡29歲的青年日常開展技術研發、跨專業協作,主導完成了11項發明專利。其中智能巡檢機器人採用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可實現對設備狀態的三維建模與智能分析。
2019年,徐東在華能集團繼電保護技能競賽中一路過關斬將,獲得競賽一等獎;2020年代表華能集團公司參加全國電力行業繼電保護員技能競賽,斬獲個人第四名、團體一等獎;榮獲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湖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他帶領的班組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
在徐東的工具包最裡層,珍藏着2010年的“見習員”工牌。泛黃的塑料牌上,22歲的他笑容青澀。從爬機組到搞創新,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這份較真。
(湖南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餘莎)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