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元培立陶宛駐村成果發表 藉歷史探討身分認同
臺灣藝術家熊元培今年獲選赴立陶宛SODAS 2123藝術中心駐村交流,日前於考納斯(Kaunas)舉辦的「行爲藝術週末」發表作品「鏡像狀態」,透過「波羅的海之路」歷史影像與行爲表演,探討多元身分與民族認同議題。
文化部駐德國代表處文化組與臺灣藝術團隊「超級浪」合作,長期推動與SODAS 2123藝術中心的駐村計劃,致力於深化臺、立兩國的文化交流與藝術對話。熊元培自18組申請者中脫穎而出,獲選於立陶宛駐村3個月,預計於月底結束駐村行程。
熊元培看見立陶宛與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他發表的作品「鏡像狀態」(Mirroring States)結合博物館典藏、地方訪談與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臺(LRT)檔案影像,聚焦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The BalticWay),一場約200萬人手牽手,長達600公里、橫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3國的和平示威行動。作品思考非暴力的集體行動如何形塑民族認同,並反思愛國情感在力量與盲點之間的張力。
透過影像回顧立陶宛的「波羅的海之路」與臺灣2004年的「手牽手護臺灣」運動,熊元培將兩者並置爲集體身體書寫的詩篇,象徵自由並非由上而賜,而是從下而生、透過身體與連結實踐的行動。
表演中,熊元培以自述的方式探問臺灣人的身分認同,並指出臺灣與立陶宛雖地理遙遠,卻同樣作爲「小國」在強權夾縫中尋求生存與自我定位。作品同時將1991年蘇聯軍隊佔領立陶宛國家電視臺的歷史事件,與假想的2049年臺北相互對照,延伸討論當代臺灣面臨的認同與韌性課題。
熊元培也在「鏡像狀態」中延伸酷兒化(queering)的觀點爲一種文化與政治的思考方式,透過解構固定的國族、語言與邊界,重新想像多元與模糊所蘊含的力量。
現場觀衆內達斯(Nedas)表示,他的父母因蘇聯統治而離開立陶宛,自己在英國長大,也曾爲身分認同感到困惑,「鏡像狀態」的表演啓發他重新思考作爲立陶宛人的意義。
熊元培告訴記者,雖然在立陶宛駐村時間不長,但他觀察到立陶宛人特有的氣質與生活態度,「也許是歷史中的抗爭經驗,使他們展現出一種真實、叛逆的龐克精神,這是其他地方少見的」。
他認爲,即使立陶宛並非以藝術或觀光聞名,但當地人民的特質與真誠極具魅力,是值得親自探訪的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