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第二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 開啓數位人權新篇章

鑑於我國在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研發及應用之關鍵地位,以及在民主、法治及人權之卓着發展,2025年第13屆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首次在東亞辦理,選擇臺灣作爲第一個舉行國,邀集世界商界領袖、政府代表、技術專家及科技人權等領域的專家或實務工作者等人來臺。

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表示,藉由此數位人權國際交流之年度盛會,與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合作辦理「臺灣第二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數位人權議題國際諮詢座談會」,討論「如何透過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強化數位人權保障」及「個人資料保護專業人才之培訓」兩大議題,希望瞭解其他國家推動數位人權之策略或具體作法,同時借鏡國外個人資料保護專業人才培訓經驗,作爲我國擬定第二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及個資人才培訓之參考。

林明昕會中表示,此次全球數位人權大會首次在東亞地區舉行,且在臺灣辦理實體會議,是對我國在數位民主與人權發展成果的最大肯定。臺灣政府自2022年提出首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NAP)以來,積極推動數位人權的保障與發展。

林明昕表示,隨着首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推動,臺灣在數位人權領域已取得重要進展。然而,數位發展同時也引發了隱私、資訊安全、言論自由等一系列人權挑戰,對女性、LGBTQIA+、身心障礙者、兒童、原住民族等處境不利羣體造成不成比例的危害,甚至破壞民主國家的根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在促進科技創新的同時,保障基本人權,是各國都必須共同面對、重要而且急迫的課題。

與會的國際專家首先肯定臺灣透過制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保障數位人權的作法及成果,對於擬訂中的第二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專家也提醒,數位發展下之隱私、資訊安全、言論自由、資訊近用及其他人權議題及保障作法,彼此間密切連結,但也可能呈現緊張、衝突的關係,執行上必須要重視公私部門等多元利害關係人之參與,以及公開透明之政策決定與立法程序,透過多元專業人才培訓、社會溝通及意識提升、意見交流及與國際上產官學與非政府組織等合作等方式,釐清數位科技應用對政府運作、處境不利羣體、不同世代、專業領域及產業等各種羣體可能造成的問題、可以採取的因應策略或禁止之作法,透過各方利害關係人之對話,形塑支持隱私及相關人權保障的共識與社會文化,作爲推展各項工作的堅實基礎。

國際專家也建議臺灣政府在數位人權及個資保護議題的推動上,應在法規中定義明確的構成要件、具體可行之作法、申訴及救濟程序等,以利於各種數位科技的設計階段融入隱私保護及人權保障之觀點,法規的內容不僅應符合相關國際人權規範及指引,並應能通過合法性、必要性及比例原則之檢驗,採取最小侵害手段,以平衡兼顧數位發展及人權保障之需求。

討論過程中,國際專家也就各國政府的數位治理法制與實務經驗、臉部辨識與位置追蹤等技術之應用及限制、因應假訊息時如何兼顧言論自由保障等議題分享其經驗及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