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救人 魏柏立始終保持謙卑

臺北癌症中心院長魏柏立,出身醫師世家。(王家瑜攝)

在許多人眼中,「醫師」往往和「天資聰穎」的形象畫上等號,臺北癌症中心院長魏柏立卻說,自己曾被母親提點「不夠聰明」,求學過程中從來不是頂尖的一羣,更不善於處理突發狀況,總是需要預先準備,這份深刻的自我認知,讓他始終保持着謙卑的心態,「我是何其有幸,病人才願意把健康和生命交給我」。

魏柏立是國內大腸直腸外科權威,過去9年擔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今年8月卸下重擔,專任臺北癌症中心院長。臺北癌症中心是由「臺灣腫瘤醫療之母」彭汪嘉康等人於2013年成立,整合臺北醫學大學及其附屬醫院(北醫附設醫院、萬芳醫院和雙和醫院)的資源,提供學術、臨牀與服務的整合任務。

出身醫師世家的魏柏立說,自己從小被母親影響極深。母親認爲他不聰明、脾氣不好,表現也不算突出,從醫是比較穩定、可以溫飽的選擇,而自己相對幸運,考試都算順利,即使大學有重考,仍順利完成母親的期待。他笑說,自己一度想投身法律,但因爲不擅長「背書」而作罷,沒想到投入醫學領域後,即使選了「開刀」的外科,還是難逃「背書」的命運。

行醫多年,魏柏立悟出一套醫病關係哲學:如果過於在乎面子,往往容易失了裡子,導致雙輸局面。他認爲,醫病溝通的目的是幫助病人,不是爲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即使病人沒有選擇他建議的最佳方案,也會予以尊重;當遇到知識極限時,他也勇於承認不足,坦然回答「我不知道」。

魏柏立遇過形形色色的病人,他認爲,病人和醫師溝通是否順暢,取決於緣分,不代表誰地位比較高、誰應該聽誰的。病人如同「衣食父母」,願意把健康和生命交給醫師,醫師又能透過治療病人而謀得生活,實在沒有理由對病人態度高高在上。

魏柏立自認不擅長處理突發狀況,因此總是事先思考,透過周全的準備來應對各種挑戰,就連辦公室也維持簡潔風格,正是爲了因應隨時更動,也時時提醒後輩準備接棒,培養他們獨立做決策、成爲團隊的領導者。儘管尚未屆齡,他已經開始思考退休後的生活,希望繼續做「對人有幫助的事情」,保持活躍,至少讓自己保有好的生活品質,不要成爲家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