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學教授想當網紅患「薛西弗斯症候羣」像搭Uber評價沒滿分還討好司機
示意圖/ingimage
二〇二一年的夏天,我開始很認真地經營IG。腦中常常想的是什麼主題不錯,還有放假時要去哪裡拍影片。到了年底,粉絲人數便超過了三千人。接着在二〇二二年春天,《柏捷頓家族:名門韻事》第二季上映。
我爲此製作的相關短影音爆紅——一方面是成功吸引到九十四萬人觀看所帶來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則是與百萬觀看擦肩而過的失落感。我於是決定要更加努力,創作出下一支破百萬觀看的影片,並在夏天結束前達成一萬個粉絲的目標。這應該不難吧?至少當時我是這麼想的。
本文出自《爆紅、成癮、愛馬仕》
起初,我聽說早上八點是發文的黃金時段,於是鬧鐘便定在那個時刻,只爲準時發文(那個時候還沒有預設發文時間的功能)。後來又有說法稱下午五點到六點是衆人等待下班、滑手機的高峰期,最適合上傳短影音。
於是,週一到週五的發佈節奏就此固定:早上八點貼文,下午五點短影音。一旦IG提示某個背景音樂正在流行,我便會立刻跟風套用,絲毫不考慮貼文或短影音的內容是否真的搭配。有人說影片的最佳長度是十五秒,我產出的內容就儘量控制在十五秒。
風向一變,又聽說三到五秒纔是最理想的——據說影片越短,完看率越高,演算法纔會更青睞。於是,影片又紛紛被剪成了三到五秒的長度。類似這樣追着建議跑、缺乏策略思考的「謎之操作」簡直數不勝數。其中的問題在哪,現在看來或許顯而易見,但在當時,身在局中的我卻是渾然不覺,正應了那句老話: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然而無論我付出多少努力,影片觀看數始終在五千次的門檻前徘徊,難以突破。這情景與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何其相似:日復一日推着巨石上山,卻總在登頂前功虧一簣,奮力掙扎似乎只換來原地踏步。
後臺數據更令人沮喪:不僅互動率持續下滑,連重點經營的OOTD(每日穿搭)內容也成效最差,目標鎖定的西歐用戶羣更是反應冷淡。
我日常的休閒時間幾乎都耗費在研究其他成功帳號的經營之道,絞盡腦汁思考隔日的拍攝地點與影片主題,投入的心力甚至遠超當年攻讀博士、爭取升等之時。
尤其看到那些同期加入互助羣組的帳號,粉絲數早已破萬,焦慮感更是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便是日以繼夜地拆解分析他們的一舉一動,從內容形式到發佈策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本文出自《爆紅、成癮、愛馬仕》作者:陳安妮, 彭諾曼)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