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班預付學費=打水漂?從教20年老教師提醒:這4句話千萬別信!

上週五放學後,班裡小雨媽媽紅着眼眶來找我:“張老師,我給小雨報的編程班突然關門了,三萬八學費全沒了……您說這可怎麼辦啊?”這已經是本學期第三個被校外機構坑害的家長。作爲從教20年的班主任,我必須和各位家長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

自從“雙減”政策落地,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送往校外教培機構。但很多人不知道,教育部早在2023年7月,就上線了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要求校外教培機構必須接入監管平臺,機構在平臺賣課,家長在平臺繳費。可爲什麼還有家長不斷上當?因爲有些機構專門設計了4句“魔性話術”,連高學歷家長都難逃套路!

上週批改作業時,偶然看到小林的作文裡寫道:“媽媽又和爸爸吵架了,因爲鋼琴班降價了五千塊。”細問才知道,機構用“限時折扣”逼家長當場付款,結果所謂的“原價”根本是虛構的。

真相揭秘:根據我區教育局公示數據,合規機構必須在“校外培訓家長端”APP明碼標價。那些不敢上平臺、只肯私下交易的,99%都在玩價格貓膩。上個月本區查處的學科培訓班,標價200元/課時,實際平臺上通過買贈折算才80元——整整虛擡了150%!

正確做法:掏出手機當着銷售的面打開APP。如果他說“我們課程特殊,暫時沒接入”,直接轉身走人——這在教育部文件裡屬於違規行爲,發現可撥打12345舉報。

去年教師節,某機構在校門口發傳單,赫然印着我校校徽。校長立即聯繫教育局覈查,結果發現對方只是租用了學校退休教師的活動室,根本不存在合作關係。

真相揭秘:《廣告法》明確規定,未經允許不得使用學校名稱進行宣傳。這些機構往往通過三種方式造假:邀請退休教師站臺(與在職教師無關),盜用學校活動照片P圖,在校外掛“某小學指定培訓點”橫幅(學校不可能指定培訓機構,更不可能有備案號)

正確做法:登錄“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輸入機構名稱即可查驗資質,真正的合規校外培訓機構會有教育局備案編號。

第三句:“教育局領導的孩子都在我們這學!”

上個月家長會,昊昊爸爸悄悄問我:“XX機構說王科長女兒在那學圍棋,這是真的嗎?”我當場撥通教育局基教科電話求證——結果人家女兒早在兩年前就轉學了。

真相揭秘:這是典型的“權威綁架”話術。我在教育局工作的同學透露,公職人員給孩子報班更會在監管平臺上挑選培訓機構。越是把“領導家屬”掛嘴邊的培訓機構,越可能有問題。

避坑妙招:打開監管平臺APP查看繳費記錄。真正有實力的機構,報名頁面會顯示剩餘學位和已報人數。如果某個“火爆課程”常年顯示“僅剩2席”,絕對是造假!

這學期開學初,班裡突然有6個孩子都帶着某機構“神童計劃”的宣傳冊。翻開一看,所謂的“人工智能啓蒙課”,內容竟是我們信息技術課教過的圖形化編程基礎。

真相揭秘:現在學校課後延時服務已涵蓋不少素質課程,家長完全不必盲目報班。比如我校開設的機器人社團,指導老師是師大研究生導師,教學質量遠超市面上萬元課程。

正確選擇:先帶孩子體驗學校免費興趣班!這周我校開放日就有3D打印、民樂等23個項目體驗。如果孩子確實在某方面有特長,再通過監管平臺選擇正規機構深化學習。

一是隻認“白名單” :在監管平臺APP首頁點擊“合規機構”,凡是能搜到的都繳納了風險保證金。哪怕機構倒閉,保證金優先賠付家長。

二是平臺繳費:再好的機構也要在平臺上繳費,不要被忽悠線下繳費,再多折扣也不行。平臺購課,聽完一課消去一課,培訓機構才能拿到錢,就是機構跑路了,錢還在平臺上,可以退回;線下繳費,機構跑路就追不回了。

三是留存證據:繳費前在APP下載電子合同,保存課程表截圖,孩子沒有學完之前,不要卸載app,這樣證據全部會得到保存。

最後想說句真心話:家長們焦慮的心情我懂,但教育從來不是砸錢就能成功的。與其被機構的話術牽着走,不如多和任課老師溝通——老師比任何機構都清楚孩子的真實潛力。

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