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一讓再讓,臺灣應對關稅戰有招嗎?

川普打關稅戰,向需要美國市場的各國索討「買路財」,各國只能設法應對。但臺灣應對的招是什麼?難道只能一讓再讓?

川普多年來自封「談判高手」(deal maker),他身邊的馬屁精也常這樣稱呼他。四月二日川普宣佈「解放日」,要各國支付對等關稅,結果那天只是「延長日」、再延三個月。川普本來誇口「九十天談成九十個deals」,說各國領導人搶着討好他,但最後牛皮吹破,只有一兩個「框架」,只好改成分批寄郵件,「deal maker」變成了「mail maker」。

收件人則像開「盲盒」,其中日韓稅率廿五%,比預期高,但巴西五十%、加拿大卅五%,比日韓更高。這是最後數字?收信日又是另一個「延長日」,又要拖到八月一日;沒收到郵件的則忐忑不安,臺灣仍在等待名單上。

川普談判出的招,真的很高招?說白了就是粗魯蠻橫,仗恃他自認手握籌碼—很多國家需要美國、依賴美國,包括安全和市場。他顯然以爲,各國除了美國,在安全和市場並沒有替代選項。既然你們得倚美,那安全上就得付保護費,市場上就得付「買路財」,美國不會讓你們佔便宜或「搭便車」。爲了讓各國多付一點,川普使出的招是先喊高價,再定時限,極限施壓要大家讓。

日本和加拿大都算美國長期盟友,怎麼索討起「買路財」美國不看點情面?其實在川普眼裡,盟友就是「得靠我保護」的意思,你們保護費都沒付夠,要你們讓還敢擺高姿態,那「買路財」就多算你們一點。想降低的話,八月一日前看你們的表現。

臺灣有日裔名嘴數落日本,說石破茂就是對美國太強硬才被「殺雞儆猴」,他說日韓是「雞」,是殺給中國和歐盟的「猴」看的。所以呢?這是要臺灣再讓步?讓了臺灣就是「猴」了?確定不會比「雞」更糟?

各國不想做「雞」,但也不願被當「猴」耍。多數國家的應對,就是找辦法降低倚美。短期先應付美國,但長期無不在培養安全及市場的替代選項。

川普這位「談判高手」真贏了?短期或許多收了點保護費或買路財,但長期失去威望信任,而且各國爲了找替代選項,佈局裡更不能少了中國。

至於臺灣,賴總統不但沒尋找替代選項,還讓臺灣更加倚美。市場上,臺灣對美出口佔比升高,對美順差也提高,上半年已經達到五五七億美元,這代表「佔便宜」的程度提高了。安全上,美國智庫「國防優先」在最近的報告裡說,「臺灣雖非美國正式盟友,但也同樣假定一旦遭中國攻擊,美國的支援幾乎是理所當然」,等於是在說臺灣「搭便車」,還建議撤走在臺五百美軍人員。

臺灣本來比世界各國,在大陸市場擁有更高的獨特優勢,但賴總統說要「脫中入北」,最後變成「脫中入美」,而且美國使出關稅手段,真正要的是要大家去美國生產,對臺灣來說,最後還可能變成「脫臺入美」。

而且美國拿着臺灣佔便宜、搭便車的理由,就要臺灣不斷地讓。第一波臺灣沒收到信,國安高層說「還在談就是好事」,卻也代表美國認爲臺灣還有東西可讓。武器買了、阿拉斯加天然氣願意投資了、臺積電先進製程移去了,匯率還升值了十幾個百分點,政府能不能告訴我們,美國還要臺灣讓什麼?產地標示?基改食品?農產開放?讓步前不需要和可能受影響的產業溝通?

臺灣不能只是「一讓再讓」,可以做的包括一定程度降低倚美,也可以堅持基本立場,告訴美國臺灣已讓得夠多。最低限度,至少可以不要把堅持立場的日韓,說成好像是談壞了,更不該把人當成被殺的「雞」,日韓的談判代表至少做到了爲捍衛自身利益而堅持立場。

(作者爲世新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