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依美抗中」迷思可休矣
大罷免鬧劇以全面潰散結束,也等於是將對手扣上「親中賣臺」的選戰策略嚴重掉漆;前美國國務院顧問惠頓撰文「臺灣何以失去川普」,稱賴川政府理念相左,看來抗中背後的美國撐腰也不可靠,危害國家利益至巨的抗中政策,能繼續橫柴入竈嗎?
二○一七年川普首次將中共定位爲修正主義大國,翌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從合作伙伴轉爲「主要對手」,蔡英文順勢在二○一九年提出「抗中保臺」贏得大選。川普揚棄過去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戰略,對臺態度明顯改善,軍售常規化、派遣軍事顧問協訓國軍,並開啓臺美高層交流,這些前所未見的舉措,表示美國真有意聯臺抗中嗎?
接任的拜登任內,臺美關係號稱空前友好;但美臺商會會長韓儒伯觀察,拜登不但中斷美國高層官員訪臺,還限縮軍售,並進一步擴大對「一中」的承諾,將拜登政策喻爲抗中,讓人啼笑皆非。
當前中國幾乎全面領先未來科技,如電動車、鋰電池、光伏、機器人、無人機等,中國的全球市佔率都超過七成;各國將中國列爲最大貿易伙伴的數量將近美國的四倍,因此,美國的對策絕非「抗」,而是「超越」。川普的策略,是預防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突破,並操弄關稅迫使產業迴流,歐盟、韓日臺等被迫大規模投資美國,鞏固美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包括AI及晶片的霸權,在傳統產業如鋼鐵業、製藥迴流後,產業鏈逐漸去中國化。
在國際安全方面,川普並非奉行孤立,而是有條件的介入,在不花分文甚至賺錢的前提下,成就全球最偉大政治家美名;這次他和普亭見面,協商烏克蘭和平協議即爲例案。川普要澤倫斯基割地求和,因爲「俄國是很大的強權,你不是」,對烏的安全承諾不着邊際,卻要求大筆軍購。只講利益、避強凌弱,和民進黨冀望的共抗強權差距何止千里?
這也就不難理解印太戰略優先論的邏輯。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柯伯吉在拜登時期就提出戰略優先論,反對援助烏克蘭,稱武器需要在印太地區嚇阻或擊敗中國攻臺,會不會以抗中爲名推卸對烏責任?相同的,月前柯伯吉要求日澳表明共軍犯臺時的態度,美國自己卻仍奉行戰略模糊,是否利用友邦的拒絕承諾預先對臺卸責?
「抗中」政策是改變憲法現狀,激化陸方武統進程,藉以收取政治利益,從這個角度,反而是紅綠聯手各取所需。其實,藍綠歧異不在是否親中,而是對國家的定位。賴總統在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發文,一字未提中華民國及抗戰;他「團結十講」相關論述,刻意將認同中華民國、主張兩岸和平的人士打爲親中,這個政策分裂而危險。
民進黨藉抗中獲取巨大政治利益,卻將國家帶向危險,變革此其時矣!(作者爲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