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塞爾維亞的無奈 反映當代國際格局
一九九九年三月廿四日至六月十日,北約在美國領軍之下,支持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裔的獨立訴求,連續七十八天轟炸南斯拉夫,造成至少一千名軍人死傷,超過五百位平民犧牲,經濟損失逾三百億美元。此役另外還造成三位中國記者命喪貝爾格勒的中國大使館,美方的理由是「誤炸」,但中方拒不接受,導致中美關係急遽惡化!
由於北約的轟炸行動未經聯合國授權,而轟炸範圍還包括了不涉族羣衝突和種族清洗的另一個塞爾維亞自治省伏伊伏丁那,導致其首府諾維薩德嚴重受創。這是北約首次在未獲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的情況下使用大規模武力,而制裁對象則是對其會員國並未造成威脅的南斯拉夫。質言之,這是一次以人道爲名,企圖制止米洛塞維奇政權濫殺無辜、種族清洗的戰爭。但它的影響究竟如何卻言人人殊,充滿爭議。
由於中、俄雙方對北約行動均不贊同,並且持續支持南斯拉夫及塞爾維亞,拒絕承認科索沃的獨立行動,在國際上一直被視爲塞爾維亞的重要支持者。但根據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在今年五月廿五日揭露的訊息,塞國的軍工企業違反了中立原則,向烏克蘭方面提供軍火。普亭總統特別就此質問塞國總統武契奇,武契奇迴應是,如果這些彈藥真的流向烏克蘭,他將下令停止執行!
根據俄方的情報,有塞國軍工企業僞造產品運輸路線以及最終用戶訊息,彈藥最後是爲烏軍所用。而其運輸路線包括經由捷克、波蘭、保加利亞、土耳其等北約國家中轉。另外,根據英國媒體的報導,塞國已通過第三地向烏克蘭轉運了八億美元的軍火彈藥。
武契奇承認塞方確實出口彈藥給美國、西班牙、捷克等國,但此係商業合同,塞方不能決定這些軍工產品流向何方。但他特別強調塞爾維亞不在俄烏衝突中選邊支持任何一方,「我們不能出口到烏克蘭或俄羅斯…我的工作是確保我們合法經營彈藥,合法銷售」,「我需要照顧我的人民…我們的工廠必須開工,必須生存下來。」目前塞國國防工業直接僱傭了二萬四千人左右;對於一個人口六百六十萬的小國而言,這是不小的就業人數。
但武契奇的禁制行動卻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快要扛不住了。他說,有一些人向英美通風報信,另外一些人則向俄方彙報,「但沒有人在乎塞爾維亞,他們只想整垮武契奇,因爲我不屬於任何陣營。」
這不正類似六、七十年前南斯拉夫領導人狄託面對的處境?當時他既不參加華沙公約,也不站隊支持北約,而是堅定的揭舉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的大旗,成爲美、蘇兩強之外推動「工人自治」與「工業民主」的重要標竿,備受全球關注。但在後冷戰時代裡,不論是北約、歐盟或美國都不再容忍這種特立獨行者,還不斷施壓甚至推動顏色革命,只想剷除異己!這是武契奇的尷尬與無奈,也反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領袖器度與國際格局。(作者爲政治學者、中流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