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請賴桑停止清洗德先生
當年經國先生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展現的是對臺灣「民主」的信心。晚年他開放黨禁、報禁,讓臺灣的民主再向前一步。除了民主,臺灣的另一個主要優勢,當然是經國先生和他的幹部如李國鼎、孫運璇,催生的臺積電。
民主和晶片,成了這些年來,讓臺灣驕傲的「德先生」和「賽先生」。
但現在「賽先生」有人來搶,可能優勢不保。而臺灣的「德先生」,最近更是岌岌可危。賴清德總統正用他的十七條和各種配套,對臺灣的「德先生」,展開「賴桑」的「洗滌人心」工程。
政治學術和實務上,有個概念叫「政治清洗」,指的是當權者用羞辱、解職、驅逐、監禁,甚至更嚴重還用暗殺手段,來「清」掉異己或潛在政治對手。「政治清洗」只有極權的地方有嗎?不是的。歷史上看,在號稱有「德先生」的地方,當權者同樣可能以民主之名,搞「準清洗」。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美國五○年代前後的「麥卡錫主義」。那時的美國,風聲鶴唳,大搞「忠誠審查」,到處找「共黨同路人」,在政府、學術界和好萊塢,製造難以計算的迫害案例。大導演諾蘭去年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奧本海默》,不少情節仍在反省這美國曆史最黑暗一頁。
美國《憲法》有保護言論和出版自由的《第一修正案》,仍沒擋住「麥卡錫主義」,好在經過後來一些重要判例,包括一九五七年的《葉慈訴美國案》、一九六九的《布蘭登堡訴俄亥俄州案》,確認了保護言論自由的高標:如果只是鼓吹思想、提出主張,沒有着手實施,無法證明「明顯而立即的危險」,任何思想或言論,都受到言論自由保障。
在臺灣,中華民國憲法十一條明文保障言論和出版自由,一九九一年刑法一百條廢除,歷年的大法官解釋,把言論自由和「強化民主」、「追求真理」、「監督政治」相連結,並且認定保護言論自由也包括保護「思想自由」。
執政的民進黨標榜自己是「民主進步」,過去宣傳「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經常引用鄭南榕的話,說「言論自由不是你給我說話的自由,而是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由。」
但現在當權後,賴桑開始「洗滌」,「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開始加但書了。葉菊蘭說「沒有主權獨立哪來百分之百言論自由?」不是說臺灣本就主權獨立,所以不需要再搞臺獨嗎?你們搞得我好亂啊。臺南最近紀念鄭南榕,說要「自由造音」,但臺北的賴桑,卻開始「思想審查」,「清洗」他不想聽見的「噪音」。
其實言論自由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的。但無論是百分之幾,言論自由一定包括包容和保護你所不喜歡,甚至討厭的思想和意見。如果只有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別人卻不可以說你反對的話,哪算言論自由呢?
賴桑的十七條,加上綠營推動的大罷免,把對岸認定爲「境外敵對勢力」,到處搞「忠誠審查」,在內部找敵人,隨便就給人安上「中共同路人」的帽子。親綠報紙最近還用〈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標題寫社論。賴桑在做的,就是把兩岸搞成「準戰爭」,把臺灣搞成「準戒嚴」,然後實現他真正的目的—對政敵「準清洗」,讓臺灣「黑熊」化,清除「噪音」,於是大權在握、爲所欲爲,臺灣只剩下綠色的聲音,他就能「自由造音」了,臺灣將只剩下,被賴桑洗滌過的「綠能你不能」的民主。
請「賴」桑懸崖勒馬,停止「清」洗「德」先生!保住臺灣的優勢,我想你不會希望歷史這樣記得你的。
(作者爲世新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