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賴總統怎帶領國人走出雙準危機?

日前共軍在臺灣周邊聯合演訓,對我港口、能源設施模擬打擊,翌日,川普宣佈對臺加徵關稅百分之卅二。同一時間遭受兩大超級強權的夾殺,說明臺灣處理兩強關係的笨拙!

賴清德上臺後,共軍已經兩次大規模圍臺演習,外國專家認爲性質已超過演習,而是模擬封鎖。令人不解的是,明知中共必將激烈反應,賴總統爲何還在三月十三日頒佈「賴十七條」,將對方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什麼考慮使得總統不惜觸發臺海危機?「賴十七條」對中態度強硬,有人認爲兩岸進入「準戰爭」狀態,對內則加強管控,強制驅逐陸配出境,論者稱臺灣已進入「準戒嚴」,賴總統如何帶領國人走出「雙準」危機?

首先,民進黨的所作所爲,爲的都是鞏固政權,自蔡英文二任以來,確保國會多數席次,躍升主要目標。賴總統元旦講話,要求加強反認知作戰,防止境外敵對勢力惡意滲透,旋即,執政黨立院總召舉行一人記者會,率先喊出大罷免;接着,內政部以違反國籍法解除前南投縣議員史雪燕公職;陸委會要求兩岸學術交流要思考兵臨城下的威脅;教育部宣佈禁止我校與大陸統戰與國防有關的十個高校合作交流;銓敘部要求公務員須具結無中國身分證。柯建銘一句「不支持大罷免的都是匪諜」,將「賴十七條」強化國安控管的用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其次,地緣政治的變化促使美國將中共列爲頭號對手,臺灣地位提升喊價籌碼增加,在蔡英文兩國論的基礎上,賴清德進一步自歷史和法律(如對兩岸國籍的認定)角度,深化兩國論的立論。然而,臺獨主張乃是建立於中共不會動武的前提之上,而中共不武又必須美國背書,疑美等同臺獨理想的終結,影響所及,只要國際友人表達對臺海和平的關切,都被解讀爲「民主抗中」。拜登任內,臺灣的疑美論已甚囂塵上,面對川普對烏克蘭的壓迫以及千方百計挖角臺積電,許多國人認爲美國掏空臺灣資源,疑慮空前。

第三,最近美國防部長赫塞斯訪問菲、日,重申對共同防禦條約的承諾,強化軍事關係以嚇阻中國威脅,報載美國防部的備忘錄也將中共併吞臺灣列爲優先項目。然而,相較於拜登多次公開表達出兵挺臺的決心,川普上臺後三次被問是否動用武力阻止中共佔臺,他的答案從「不評論」、「永遠不會說承諾防衛臺灣」,到「中共攻臺明顯是個災難」,迴避承諾出兵,國安官員也只強調美國反對改變現狀,協助臺灣提升嚇阻能力。面對川普的執拗,美國的印太盟友開始倡議加強與中共之間的安全與金融聯繫,中日韓三國的自由貿易協議加速進行,賴政府的的國安空前險惡。

賴清德的政策一石三鳥可謂高明,一時之間民調也獲推升,但拉高兩岸對峙逼迫美方表態未必明智,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全球檯灣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明漢表示,臺灣不可能將國防經費提高到GDP的百分之十,表示川普政府對臺已預留後路。根據國防部提供的資料,解放軍海上兵力早已穿出第一島鏈,跡象顯示美國逐漸將防衛圈拉回關島所在的第二島鏈;另外,將反共與臺獨連接,也將弱化臺灣面對中共展現武力的抗擊決心。

民進黨執政下,臺灣的道路愈走愈窄,假如反對大罷免就是匪諜的話,反共這條路還有前途嗎?

(作者爲文化大學國發與大陸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