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助詐騙受害者度難關 是政府的責任
臺中市李姓女子(中)涉以代購黃金,詐騙豐原王家,鬧出5死悲劇。圖/本報資料照
衛福部統計,2019年至2023年全臺自殺人數從3585人增至3898人,2023年更是5年來最高,自殺連年高居國人死因的第11位,年齡層65歲以上、45歲至64歲各佔逾四成,屬於高風險族羣。
另外,國內近三年的自殺通報人次分別爲3萬8296人、4萬2381人、4萬7735人,原因以「精神健康/物質濫用」最多,都逾四成以上,以「工作/經濟」爲自殺因素,佔一成左右。
從數據顯示,精神狀況、經濟因素是國人尋短的主要因素。近年詐騙猖獗,不少民衆蒙受金錢損失,甚至連房產等身家財產都化爲烏有,更容易選擇以極端方式逃避問題,家人之間無力支援,即有可能釀成「一起逃避」的悲劇。
臺中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王鬱茗分享,華人文化對於「養家責任」的強烈期待,當家中主要經濟支柱遭詐騙後,會覺得「拖累家人」有羞恥與罪惡感,甚至觀念扭曲認爲「帶着家人一起結束」是解脫。她建議親友要表達「在乎彼此安全與健康」,並尋求法律、心理支持等資源,度過難關。
政府近年意識到詐欺案件猖獗,防詐資訊鋪天蓋地,詐騙財損金額仍居高不下,光是今年8月就達7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包括臺中、新北更有多起詐騙被害人集體尋短案,有的被害人卻未報警,凸顯了部分民衆懼怕被恥笑、責怪的心理,壓力無法釋放下,身心遲早崩潰。
政府除了加大阻詐力道、重懲詐騙犯外,也應正視該如何強化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鼓勵他們願意求助、協助排解身心壓力,否則詐騙案不斷「人、財兩失」,恐怕也稱不上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