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三元能源科技惡火 燒出城市治理的「破口」

高雄三元能源廠大火後,環保局人員在廠房周邊監測空氣品質。圖/高雄市府提供

三元高雄廠是臺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臺泥集團搶進綠能科技的重要一步,斥資200億元建廠,不料營運1年多即爆發重大工安事故。居民抱怨火警時釋出的氣味難聞、呼吸困難,恍如世界末日,市府災後以「未落實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理由重罰並勒令停工;令人質疑的是,法規、審查、稽覈俱在,爲何未發揮預防作用?

居民另控訴,業者宣稱合規、環保,卻隱匿地下儲能廠存在事實,從頭到尾說謊,儘管臺泥董事長張安平對廠區疏於開誠佈公震怒開罵,但無論是真不知情或作戲安撫鄰里,都坐實企業未善盡告知風險的疏失,難辭其咎。

高市府3年多前迎進三元能源,譽爲儲能業領頭羊,孰料一把惡火將幻夢打回現實。回顧整起事件,市府對儲能設施的管制,似仍停留亡羊補牢階段,實有檢討必要。

能源轉型是國家政策,不過不能拿人民的命來換。尤其鋰電池廠有熱失控與毒氣逸散等潛在危害,非傳統工安標準所能應付,那試問,政府的因應之道何在?

美國位於亞利桑那州的McMicken儲能廠,2019年爆炸、4人重傷,美方立刻修訂消防安全規範(NFPA 855),強制儲能設施建置氣體監控、熱失控阻斷與即時通報機制;反觀臺灣,儲能廠近在身旁卻沒公開風險數據、未與社區充分溝通,未強化消防員對鋰電池火警的實戰知識,在在成爲工安「破口」。

未來高雄若想再招進能源產業,須建置更嚴謹的監控制度,不是一廠出事檢討一廠、或一週內清查完畢轄內所有電池工廠,企圖杜攸攸之口。執政當局應思考制訂儲能設施管理自治條例;跨局處定時聯合稽查,避免各自爲政,「大家都管,但都管不到」,更積極的作爲則促請中央制訂「臺版NFPA 855」,防患未然,別等儲能廠發生大火時,只能眼望着廠區「燒到完」卻束手無策,暴露城市治理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