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求有求好 特色公園才能長久

桃園7座旗艦公園全完工啓用,華興池生態公園不僅有新穎遊具,還能採天鵝船環湖。圖/桃園市觀光旅遊局提供

各地近年推特色公園成顯學,桃園市砸10億元打造7大旗艦公園,暴紅景點遊戲人潮絡繹不絕,卻屢傳設施毀損急封閉修繕等窘境,儘管問題多出在民衆不當使用,但市府事前規畫、配套不足也有責任,軟硬體應儘早完備,別自砸桃園親子城招牌。

早期公園充斥千篇一律的「罐頭遊具」,近年逐漸汰除後,取而代之的是特色公園、共融全齡遊戲場,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後推出「園宇宙」計劃,7座公園自去年至今年3月底陸續翻新完工後,免門票的戶外主題式遊戲空間,「遛小孩」朝聖人潮一波波。

特色公園齊發、遊具推陳出新,但包含大園區華興池生態公園、龍潭運動公園與平鎮運動公園,啓用後陸續爆出遊戲設施被玩壞、毀損,有安全疑慮,平鎮公園遊戲場上方的臺66橋墩甚至還有水泥塊從天而降,「步步驚心」掃興,更有安全上的顧慮。

然而,遊戲設施被迫緊急封閉修繕,「暴紅」的代價,不能全歸咎民衆不當使用,尤其特色公園許多遊具創新少見,民衆不見得玩一次就上手,市府應在開放前做足壓力測試、強化告示,或採分階段開放,汲取回饋調整後再全面啓用,減少遊具「遍體鱗傷」。

維護公共設施需要公私協力,管理單位若發現公園遊戲設施遭惡意破壞,公園管理自治條例有罰則該罰就罰,大人帶孩子到公園遊戲,也要做好陪伴、教育,行動落實「愛它就不要破壞它」,齊心守護公園環境。

不僅硬體要妥善到位,軟體也須跟上腳步。現在人手一機,許多家長、民衆仰賴網路查詢特色公園資訊,但公園遊具設施封閉,得耗時翻找市府官網才查得到公告,不少人遠道而來、敗興而歸;當特色公園愈來愈多,市府應思考整合設置專屬網頁,宣傳新訊也是便民。

桃園是人口最年輕、出生率最高的直轄市,一座座特色公園替城市帶來歡笑活力,張善政市府團隊看準現代人需求,正規畫第二波特色全齡公園,但砸大錢搶蓋特色公園,也要正視暴紅背後的痛點,求有、也要求好,才能長長久久,真正「收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