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跨世代關懷機制 讓老者安之

高雄近日發生震驚社會的連續殺人分屍案,加害人與被害人都是七旬長者,兇嫌手法殘忍令人髮指,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高齡社會中潛藏的社會安全漏洞,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這些問題若未能獲得妥善處理,未來可能會發生更多類似的悲劇。

臺灣高齡人口比率持續攀升,至2023年底65歲以上人口已破18%,預計今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者面臨喪偶、子女疏遠、社交圈萎縮等問題導致孤獨感加劇,公園、宮廟、傳統市場成爲主要的社交場域,然而這些域缺乏有效管理,人際關係交織複雜,稍不察,甚至可能成爲犯罪溫牀。

涉嫌殺人分屍的張介宗與趙林姓及張姓婦人即在公園相識,從陌生到熟識,可能並未深入瞭解彼此的背景與性格,致衝突容易升級。

尤其長者面對人際問題時缺乏適當的情緒調節與解決能力,加上孤獨積累的心理因素,與其他長者間的衝突風險不容忽視,以此案來看,弱勢的高齡者也可能成爲加害者。

公園、宮廟、社區活動中心等場域是高齡者重要社交據點,開放空間可自由進出,缺乏篩選與監管機制,使得長者社交風險激增,例如,詐騙集團即可能趁虛而入;長者間彼此的情感或財務糾紛可能演變成暴力衝突害命。如何彌補這個社會安全網的潛藏破口,執政者輕忽不得。

這起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分屍案,表面上是件極端的刑事案件,實際上卻折射出高齡社會包括長者孤獨感、社交風險、心理健康、財務糾紛及公共場域安全等更深層的問題。

不僅警方要儘速查明兇嫌行兇動機,防患未然,社政、醫政等單位亦不能袖手旁觀,例如公私部門攜手推動「長者安心交友平臺」,公園及社區導入智慧監控系統偵測異況,或啓動祖孫共學、青銀共造等跨世代關懷機制,讓銀髮族在社工輔導、志工陪伴下有健全的身心、正當的聯誼社交,安心、安全度過遲暮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