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高雄轉骨 別忽視低薪、失業
高雄近年因臺積電新廠落腳,S廊帶、亞灣2.0計劃一夕風風火火,資金狂潮涌入,從鐵鏽之都轉型科技之城榮景可期。已無連任壓力的市長陳其邁力爭高雄轉骨,拚歷史定位,但要謹慎勿迷炫於招商引資的表面風光。高雄前市長韓國瑜曾高呼「高雄發大財」響亮口號,但去年高雄市平均薪資在六都僅排第4,青年失業率也達10.5%,低薪、失業仍剝奪着港都幸福感。
高雄石化、鋼鐵產業過去創造臺灣經濟盛世,但空污、工安意外招來惡名,之後轉攻觀光服務產業,卻成效有限,至近年引入臺積電帶進上下游供應鏈,市內8大產業園區齊發,搭配亞灣5G AIoT智慧產業,成爲經濟發展雙引擎。
陳其邁有感施政鎖定發展高科技業,臺積投資案定錨後,華邦電、德商默克、美商英特格、國巨、艾司摩爾等廠相繼進駐,近日觸角更瞄準火紅的輝達NVIDIA,據估半導體產值可達2兆。
陳其邁帶高雄拚轉型,特地延攬數發部前政次李懷仁出任副市長,雄心可見。不過招商引資同時,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平臺統計,近4年住宅交易漲幅超過43%,遭網友大酸是「炒房之都」,民衆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另據勞動部統計,高雄去年12月平均工資約3.9萬元,六都中排第4,失業率3.4%,與全國平均值相當,青年失業率則爲10.5%,遠高於整體失業率,顯見低薪、失業仍是民衆的椎心之痛。
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與高雄產業界餐敘,鼓勵調薪、提振消費力,來自民間企業的新科經長洞見低薪問題,市長不可能不知。
坊間盛讚陳其邁招商衝勁,但高市府標榜招商引資等亮麗數據時,更應深思是否實質造就市民的工作機會,或僅止於吸聚外縣市人力南漂,進行一場人力洗牌而已,結果高雄人依舊坐領低薪、依舊徘徊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最後只會徒呼負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