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防堵新興菸品誘惑學子 別流於口號
臺北市府近日重申依自治條例禁止校園周邊50公尺販售加熱煙,並考慮擴大範圍,在缺乏配套下,看似積極保護青少年健康政策,卻流於表面功夫,甚至「頭痛醫頭」,首都施政不能過於天真,得從稽查人力、宣導、跨部門機制等三大重點着手。
中央有條件開放販售加熱煙後,引發家長憂心學生輕易購得,因新興煙品崛起,外型設計酷炫,味道不像傳統紙菸刺鼻,還能自行更換口味,對年輕人有吸引力。
2023年雖修正「菸害防制法」納管電子煙、加熱煙,但市面上仍充斥大量非法產品,不僅透過網路輕易取得,更有不肖業者混入毒品成分,對青少年危害遠勝紙菸。
首都若僅靠一紙自治條例畫定「禁售區」實在蒼白無力,數據顯示,未成年吸食新興煙品逼近8萬人,北市這套自治條例自上路以來,竟未開出任何一張罰單。
原因無他,衛生局人力長期不足,除了菸害防制,還要同時處理藥品、食安與防疫業務,有限稽查能量如何遏止非法煙品氾濫?更別提網路販售跨區域、跨平臺,地方政府根本無力追蹤。
更令人憂心的是,北市自治條例僅規範新興煙品,未涵蓋傳統紙菸,若真要防堵青少年接觸煙品,應要全面納管,否則難以彰顯杜絕煙入校園決心。
蔣市府「宣示性政策」並不罕見,表面上看似魄力十足,實則流於口號,與其大張旗鼓開記者會宣告禁售,不如將預算與心力投入在三大重點:校園宣導、增加稽查人力、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還要定期檢討成效。否則看似亮眼政策,只會是另一場政治焰火表演,市民無感,更無法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