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當權者有把窮苦人放在心上?

根據臺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的調查,2023年全臺回收總量約680萬噸,有近10%、64.7萬噸是由拾荒者處理。圖/臺灣五角伴回收平權協會提供

今天是中秋節,家園受創、親友傷亡的花蓮光復災民,團聚時節沒太多喜悅,還多了一絲沉重。不只災區百姓受苦,近年大環境通貨膨脹物價攀高,靠拾荒、打零工收入溫飽的族羣,日子更難過。莫忘世上苦人多,不論中央或地方主政者,要隨時反問「施政可有把窮苦人放在心上?」

每個週二下午,一羣拾荒長輩將寶特瓶送到北市萬華區「五角拌回收平權協會」基地,協會與善心企業攜手,以市面行情3倍以上價格收取拾荒者心血,因爲資源有限,也避免破壞市場機制,協會現與21名經濟相對困窘的拾荒長輩合作,仍有廣大拾荒者也需要社會更多關愛。

在寸土寸金的大臺北地區,許多升斗小民仰賴微薄收入度日,拾荒者是相對弱勢一羣,日曬、雨淋是拾荒者日常,忙碌一整天,可能只換來百餘元收入,9月採訪這天,有一名街友望着剛收下的百元鈔,滿心歡喜地說「想去吃一頓熱食」,讓人聽了揪心。

這些長輩大都在附近撿拾回收物,收購日成了他們重要的社交時光,來到五角拌基地不只是換錢,還能有人陪伴聊天。拾荒長輩雖然年邁,仍堅持靠雙手維持生活;協會的年輕夥伴用行動補上制度的空隙。那一刻,拾荒者的身影,不再只是城市邊緣的符號,而是最真實的勞動與尊嚴。

採訪的下一站,來到萬華區一家老字號資源回收場,門口正在做捷運工程,和拾荒者身影成爲強烈反差,城市飛快發展,不見得能讓社會底層看見美好願景。

許多地方父母官強調施政理念是「不遺忘任何一個人」,一個進步城市,不僅要把看得到的建設做好,更要守護每個隱身在邊邊角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