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別再「一刀切」 水域遊憩應修法

「臺灣開放水域聯盟」成員近期抗議東北角管理處禁止民衆在雙溪河游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開放水域聯盟」近期抗議東北角管理處禁止民衆在雙溪河游泳,再次凸顯出臺灣水域管理長年權責分散、政策保守。臺灣自許爲海洋國家,實務上卻對水域活動充滿限制,這種矛盾讓「向海致敬」政策淪爲空談,也阻礙水域休閒文化發展,應該與時俱進,朝「原則開放,例外管理」修法了。

今年5月18日,開水聯盟成員相約在東北角福隆雙溪河集結,起因是有先前有人下水游泳遭到制止,聯盟成員要藉陳抗凸顯主管機關公告天然河川不準游泳的不合理。

東北角管理處指出雙溪河看似平靜,但易受漲退潮影響,加上河牀下異物、流速超過海流及有動力漁船航道等因素,考量安全才禁止游泳。

面對質疑聲浪,7月間管理處將邀相關單位檢討開放遊憩活動項目,緩和對立。

從中央到地方,對水域的管理心態一向保守,「禁止」常是優先選項,原因看似出於安全考量,實則是一種懶政、怕出事的心態。

行政院2020年提向海致敬政策,鼓勵民衆淨海、知海、近海及進海,但是多處海域仍存在限制。日前有立槳(SUP)玩家考量安全,從高雄柴山漁港上岸被指違規就成話題,全臺多處湖、河限制遊憩,也被認爲不合情理。

水域管理有疏失,主管機關將面對國賠或訴訟究責,沿襲多年設置禁止下水「公告」,成爲自保法門。只是相關禁令從未有效提升水域安全,政府不思以配備救生人員或裝備來降低風險,以「禁止」取代「管理」,更埋下衝突引信。

開水聯盟的抗議展現國人對整體水域政策的不滿,訴求政府走出「一刀切」思維,建立一套合理且兼顧安全的水域管理體系,這樣的聲音應該被看見、被重視。

臺灣四面環海,若真心向海致敬,不能只停留在口號與空頭政策,水域應是民衆生活一部分,而不是遠觀的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