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創5年同期最高!疾管署研判噬肉菌社區流行「3~12歲最多」
▲疾管署疫情週報,副署長羅一鈞。(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感染科醫師示警,近期有噬肉菌別稱的A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明顯增加,不僅造成咽喉炎、猩紅熱等輕症,甚至有毒性休克症候羣重症個案出現。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8)日說明,透過健保資料分析今年猩紅熱就診創五年同期新高,社區內確實有A型鏈球菌流行且處於高原期;不過分析國內去年至今約200例侵襲性感染菌株,僅有3%屬於較危險的M1UK毒性菌株,國內侵襲性風險相對低。
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醫師邱政洵日前示警,過去兩週臨牀出現很多A型鏈球菌感染個案,一個門診就可以看到2~3名猩紅熱的病人,上週更收治到一名重症的8歲學童,發病不到兩天就演變爲「毒性休克症候羣」,目前都還在住院治療,社區內確實有A型鏈球菌流行。
羅一鈞指出,由於A型鏈球菌並非法定傳染病,疾管署透過健保診斷碼以猩紅熱作爲指標進行勾稽。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猩紅熱就診人次從去年11月底逐漸上升,一直到今年5月中旬達相對高點,到目前處於高原期階段,就診個案以3~12歲兒童爲主。
羅一鈞表示,猩紅熱從5月以來都處於相對高點,高於今年其他月份,而猩紅熱就是春夏之交流行病症,情況符合預期。但有兩處比較意外,第一是因爲新冠疫情期間防疫措施,讓2020年至2024年猩紅熱就診相當低,但是今年5月初就診一度高達239人次,上週就診更達245人次,創下5年同期新高,判斷A鏈流行,回到疫情前水準。
其次,羅一鈞指出,A型鏈球菌新興變化毒性菌株M1UK,比較容易出現嚴重的毒性休克症候羣,於2022年在歐洲、日本都有流行;長庚醫院則在2022年首度偵測該菌株在國內出現,疾管署後續和長庚合作,從去年到現在分析約200名侵襲性菌株,僅3%屬於M1UK的毒性基因菌株,顯示未在國內出現流行,侵襲性風險相對低。
羅一鈞指出,猩紅熱是古老疾病,醫師都熟知且瞭解要開立抗生素治療,不過猩紅熱會引起發燒、咽喉炎、全身紅疹等症狀,常常和腸病毒難以區分,要特別注意。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副組長詹珮君補充,A型鏈球菌使用抗生素治療一定要用滿10天,才能預防風溼性心臟病,也避免治療不徹底導致抗藥性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