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和縣:春耕備耕繪就好“豐”景

春爲歲首,農爲行先。雨水節氣過後,廣袤的烏蘭察布市興和大地上已是一派繁忙景象。爲有力推動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興和縣各族幹部羣衆勠力同心,全面開展春耕備耕工作,奏響了新一年鄉村振興的序曲。

科技賦能春耕跑出“加速度”

走進興和縣智慧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蔬菜大棚內,工人們正在對種植的黃瓜、西紅柿等蔬菜進行撥苗,種收集地裡的地膜,一片忙碌的春耕場景。

“興和縣智慧農業產業園區,總裝配式日光溫室82棟,已經建成裝配式日光溫室大棚36座,試種了10座,種植的品種主要是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芹菜、油菜等六種葉菜,目前長勢良好。”春節我們不休息,爲今年大面積種植生產奠定堅實基礎,興和縣智慧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技術顧問楊振明表示。

興和縣智慧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一期)項目,總佔地面積573.81畝,總投資2.33億元,該項目以現代化新型溫室建設和先進的種植育苗技術爲基礎,發展現代化農業技術和新科技成果應用,以綠色發展產業化助力興和縣打造“綠色農產品進京”重要基地。

同時,該項目採用“公司+農戶+訂單農業”模式,通過加強對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農民租賃大棚種植果蔬,由江蘇德利爾集團提供籽種、化肥並簽訂訂單對農戶種植的果蔬進行收購,帶動農戶穩定增收。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年產果蔬200萬公斤,可帶動300名村民就近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3萬元。

強化保障備耕下好“先手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想要春耕不忙亂,就要在備耕上下功夫。爲確保各類優質農資充足供應,春節過後,興和縣積極進入備耕階段,加強與農資供應商的溝通協調,督促農資企業加大儲備力度。

走進興和縣宏泰農資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前來諮詢和採購的種植大戶和農民絡繹不絕,貨架上、倉庫裡擺滿了各類種子、化肥、農藥,農資產品一應俱全。“這種燕麥籽種多少錢一袋?”“滴灌管哪一種好?”農戶們一邊挑選一邊詢問。銷售人員忙裡忙外介紹產品,盡力滿足農戶的各種需求。看着店內熱鬧的採購場景,“放心吧,種子、化肥咱們各式各類的都有。”興和縣宏泰農資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範月恩喜笑顏開。

春耕備耕,農資先行,爲切實保障好春耕生產需求,興和縣農牧和科技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正在深入全縣各農資經銷點進行日常巡查。

“目前,全縣19家種子銷售門店已儲備各類種子36餘噸(不包括馬鈴薯種子),肥料儲備2.85萬餘噸。對已儲備的種子、肥料的質量進行抽查,發現不合格農資及時處理,爲即將開展的春耕工作做足了準備。”興和縣農牧和科技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賈雪飛說。

農田灌溉織就作物“保障網”

走進興和縣店子鎮朱家營村的四級共建旱作高標準農田試驗示範基地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檢查土壤墒情,提前籌備節水軟管。基地種植面積1132畝,以前這裡主要種植穀子和黍子等作物。

“我們通過利用侵蝕溝治理,建成了一座60噸的蓄水池,乾旱時可集雨補灌。此外,我們建設田埂15000多米,留住‘天上水’,實現‘三水歸田’。”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王峰表示。

糧食安全是關係國運民生的壓艙石,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搞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更加註重耕地保護,提倡節水、保肥高效農業發展,大幅提升糧食生產效率。今年,興和縣將重點推廣高壟滴灌、膜下滴灌等節水技術模式,力爭新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1.75萬畝以上。

百業農爲本,民以食爲天。從智慧大棚裡的“數字工匠”到高標準農田上的“科技管家”,興和縣正以“滿格”狀態共同拿起春耕的“筆”,不斷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起描繪好“豐”景。(鍾真君)

來源: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