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鶴聚才”名校學子鶴壁市鶴山區暑期科研實踐收官

大象新聞記者 張晚璐 通訊員 張巖

8月的鶴壁市鶴山區活力涌動。8月8日,“興鶴聚才”名校學子鶴山區暑期科研實踐營啓動,來自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的19名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奔赴該區6家重點企業研發一線,開啓爲期14天的科研實踐之旅。

兩週時間裡,他們在企業幫帶導師的帶領下深入車間,參與技術攻關,爲工藝優化注入青春智慧,也在實踐中淬鍊本領,奏響產才融合的青春樂章。“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鶴山區委書記李明霖表示,此次實踐營是政企校深化合作的“起步之旅”,爲後續產學研合作、人才引進和項目共建築牢了根基。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高校學子把論文寫在車間裡

“橡膠助劑生產中產生的廢料廢液,可通過提前添加化學物質實現部分液轉固,處理成本能降低近三成。”在北京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朱成成的實踐報告裡,這條對恆力橡塑的建議,字裡行間透着對工業實際的深刻洞察。

實踐營期間,學子們分赴元昊化工、賽科化工等6家重點企業,帶着明確的課題開展研究:在藍賽環保破解工業廢水深度處理難題,在地瑞化工探索新型阻燃劑合成路徑,在賽科化工優化橡膠防老劑生產工藝……

這些思考和研究,正是鶴山區精心搭建實踐平臺的初衷。近年來,鶴山區錨定“創新驅動、人才興區”發展目標,着力打通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通過構建“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協同機制,讓產學研用在產業一線實現深度融合。

政企學協同,搭建產才融合新平臺

本次實踐營精準對接鶴山區主導產業需求,學子專業涵蓋材料科學、化學工程、生物醫藥等領域。活動採用“企業實踐+研學交流+成果轉化”模式,推動實驗室理論向產業實踐轉化,加快新技術在鶴山區的產業化應用。

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張家昊在元昊化工實踐期間,與4名同學共同參與了企業產品工藝改進項目,從技術設計、車間生產到質檢驗證,他們全程與工程師協同作戰。最終,團隊成功將生產效率提升了10%。

“此次科研實踐營,政府搭臺對接人才資源,學子們把前沿技術帶到實際生產中,把論文寫在生產車間裡,將畢業設計與應用端相結合,爲企業發展注入了科技力量。”鶴壁元昊新材料集團總經理張雁的評價,道出了這場產學研融合實踐的意義。

成果豐碩,智力賦能產業新發展

8月20日的總結交流會上,學子們的分享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否將機器學習引入反應動力學建模,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預測?”“雙螺桿擠出機的成品產出速率,或許能通過螺桿組合優化再提升15%……”這些帶着車間溫度的思考,被企業代表們認真記錄在筆記本上。

據統計,此次實踐營共形成19份技術報告,提出10項合理化建議,其中7項已在企業生產中探索應用。

這些成果正是鶴山區人才工作的生動註腳。今年年初以來,鶴山區大力實施“人才興區”戰略,做優“引育留用”全鏈條:制定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政策,簽約21個科技工業人才項目,柔性引進博士人才15名,爲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14天的時光雖然短暫,卻讓青春與熱土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學子們帶着實踐的收穫滿載而歸,企業懷揣寶貴的建議穩步前行,理論與實踐在車間一線深度交融,高校與地方也在協作中築牢了攜手共進的橋樑,共同寫下一段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奮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