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驅動行爲的隱形引擎 林日璇:AI眼鏡或成下一代手機
▲▼林日璇教授與《幸福感眼鏡體驗分享工作坊》體驗學員一起合影。(圖/政大提供)
本報訊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虛擬實境(XR)與人工智慧(AI)正悄悄改變人類生活的面貌。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15日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幸福感眼鏡體驗分享工作坊》,不僅解析XR與AI在幸福感調節上的最新研究,更以生動案例與現場互動,帶領觀衆體驗沉浸科技如何影響人類行爲、社會互動,甚至未來的晶片設計。
這場工作坊是國科會「晶創人文計劃」《2049 媽祖遶月太空站》展覽的延伸活動,旨在讓民衆透過沉浸式體驗,認識人類需求如何驅動科技產品與晶片的進化。
「幸福感是驅動行爲的隱形引擎。」林日璇在演講中這樣開場。她舉出一個讓全場聽衆驚訝的例子:在一項農業實驗中,研究人員爲乳牛戴上VR眼鏡,讓牠們沉浸在寬闊、綠意盎然的草原景象中。結果,這些乳牛的心情變得愉快,產乳量也隨之提升。
「這不只是動物福利的故事,更是行爲科學的啓示。幸福感能改變行爲,而科技可以是幸福感的觸發器。」林日璇指出,人類同樣會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情緒上的滿足與心理上的放鬆,進而在行爲上產生持續的正向改變。
林日璇列舉了多種沉浸式情境,涵蓋視覺、情感與社會互動層面。受試者戴上VR眼鏡體驗黃斑部病變的模糊視界,讓他們意識到眼睛健康的重要性;也曾被置入家暴受害者的情境,直面壓迫與恐懼的心理狀態;甚至體驗成爲不同膚色的種族,或化身成遭受環境污染的珊瑚礁。
「最有趣的是,我們並沒有刻意說教,但人們在沉浸體驗後,自然而然地在行爲和態度上發生了轉變。」林日璇分享,有參與者回去後開始定期做視力檢查、投入海洋保育行動,或在日常生活中展現更多對不同族羣的尊重與包容。林日璇指出:「這就是沉浸式體驗的力量,它喚醒感受,而感受會驅動行動。」
爲了讓觀衆不只是聽,更能「親身感受」,林日璇邀請現場聽衆戴上VR頭盔,並將他們的視覺畫面即時投影到大螢幕上。觀衆不僅看到了參與者所見的沉浸世界,也透過旁觀的角度感受科技帶來的情緒觸動。
除了行爲改變的社會意義,林日璇也關注沉浸科技與AI眼鏡在硬體與晶片設計上的潛力。她指出,目前市面上AI眼鏡與XR頭戴裝置的發展,正朝向更輕量化、高效能與情境感知化的方向前進。
「未來的AI眼鏡可能會像現在的手機一樣普及,甚至取而代之。」她解釋,人類的需求會反饋到產品功能的優化,例如更精準的情緒偵測、更即時的語境翻譯,以及更貼近個人
化的互動介面。而這些需求,將直接影響晶片的運算架構與感測模組設計。
她強調,科技產品不只是功能的堆疊,而是與人類情感、行爲、文化深度互動的系統。幸福感與福祉的設計理念,未來可能成爲科技競爭的新核心。「科技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更好地感受、理解與互動。」林日璇說。當幸福感與沉浸科技相遇,未來的可能性,也許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