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電源是定時炸彈? 從日本「爆炸潮」看臺灣法律挑戰與對策
▲行動電源的核心是鋰離子電池,其電解液使用的是易燃的有機溶劑。一旦內部發生短路,電池溫度會急遽升高,進而引燃溶劑,導致冒煙、起火甚至爆炸。(圖/記者林名揚翻攝)
●陳擷安/科技集團法務
近年來,行動電源(或稱移動電源)已成爲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隨身配備。然而,當我們享受其便利性時,是否意識到口袋裡可能正躺着一顆不定時炸彈?根據日本最新報導,2024年因行動電源引發的火災事故高達123件,是2020年的兩倍多。從公寓大火到電車驚魂,這些事件不斷提醒我們,小小的行動電源潛藏着巨大的公共安全風險。
潛藏的危機 爲何行動電源會成爲「行動炸彈」?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風險的根源。行動電源的核心是鋰離子電池,其電解液使用的是易燃的有機溶劑。一旦內部發生短路,電池溫度會急遽升高,進而引燃溶劑,導致冒煙、起火甚至爆炸。尤其在充電或連接手機使用時,更是意外高發的時刻。
日本的案例顯示,許多事故涉及的產品,即便通過了國家的安全標準(PSE認證),仍可能因設計瑕疵或製造缺陷而引發危險。這點出了第一個關鍵問題:單靠事前的產品認證,並不足以完全杜絕風險。
臺灣現行法規 兩大困境
將焦點轉回臺灣,我們雖然有相對應的法規,但在實務上卻面臨與日本相似的挑戰。
困境一:亡羊補牢的「召回制度」難以觸及消費者
臺灣的《消費者保護法》明確規定,當企業經營者發現其商品或服務有危害消費者安全與健康之虞時,應即刻回收該批商品。主管機關亦有權要求業者限期改善、回收或銷燬。然而,這套立意良善的制度在面對行動電源這類產品時,卻顯得力不從心。
問題在於,行動電源不像汽車有車主登記制度,廠商一旦發佈召回通知,除了在官網公告,很難主動聯繫到每一位購買者。日本的數據顯示,某款被召回的行動電源,回收率竟只有12%。可以想見,在臺灣,絕大多數持有瑕疵產品的消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正暴露於風險之中,繼續使用着應被召回的產品。
困境二:跨境電商的「法外之地」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於網路。許多消費者會透過蝦皮、淘寶等電商平臺,直接向海外賣家購買價格低廉的行動電源。這些「水貨」或「白牌」產品,往往未經我國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BSMI強制性檢驗認證,其安全性完全沒有保障。
依據我國《商品檢驗法》,未經檢驗合格的商品不得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然而,現行法規對於消費者自用而從海外購入的行爲,以及海外賣家直接對臺銷售的模式,往往難以有效監管。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法律漏洞,讓大量潛在的危險品流入市面,成爲安全網中最大的破口。
臺灣的法律政策下一步 從被動補破網到主動預防
面對日本的前車之鑑,臺灣應儘速採取行動,修補現行法規的不足。
課予電商平臺共同責任,阻斷非法源頭 參考日本2024年修訂的《消費品安全法》(consumer product safety legislation),我國或可研議修法,要求大型跨境電商平臺需指定在臺代理人,並負起確保其平臺上銷售之商品符合臺灣BSMI認證的責任。對於無法提供合格證明的海外賣家,平臺應有下架甚至停權的義務,從源頭阻斷未經檢驗的危險品流入。
建立透明化召回平臺與數位追蹤機制 政府應建立一個統一、易於查詢的「全國商品召回資訊平臺」,並透過多元管道(如社羣媒體、官方LINE帳號)主動推播重大召回訊息。
中長期而言,可鼓勵業者在行動電源等高風險產品上導入產品履歷QR Code,消費者購買後可自願掃描登錄,以便在召回時能精準通知,提高回收效率。
明確化回收法規,擴大回收網絡 環保署應透過修法或發佈行政命令,將「行動電源本體」明確納入應回收項目,並加強宣導。
同時,應擴大回收的便利性,協調便利商店、3C賣場、電信門市等零售端,成爲更普及、更顯眼的回收點,降低民衆正確回收的門檻。
結語
科技的進步讓生活更便利,但法律的腳步必須跟上,才能確保這份便利不會以犧牲安全爲代價。行動電源的爆炸風險,不僅是單一的產品瑕疵問題,更凸顯了我們在商品檢驗、召回制度、跨境網購監管及廢棄物處理上所面臨的系統性挑戰。
唯有政府、電商平臺、製造商與消費者四方共同努力,從法規上堵住漏洞,在執行上提高效率,在教育上提升意識,我們才能真正拆解這顆潛藏在身邊的不定時炸彈,安心地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
▼科技的進步讓生活更便利,但法律的腳步必須跟上,才能確保這份便利不會以犧牲安全爲代價。(圖/123RF)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