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與成大攜手打造全球首創「懸浮式鐵電二維電晶體」
興大4日宣佈,與成大攜手打造全球首創「懸浮式鐵電二維電晶體」。圖/興大提供
由中興大學與成功大學共組的研究團隊,4日宣佈成功研發出全球首見的「懸浮式鐵電膜整合二維電晶體」技術,爲AI晶片、記憶體整合與3D封裝設計開啓全新想像。這項研究成果,今年6月底正式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Electronics》,展現臺灣在半導體關鍵材料與元件整合領域的世界級創新實力。
隨着脈衝雷射沉積(PLD)設備的大尺寸擴展,這項懸浮式HZO膜技術,未來有望導入8吋乃至12吋晶圓製程,與現有半導體量產流程接軌,爲臺灣建立自主且前瞻的晶片製造技術樞紐。
上述研究成果,在國科會自然司、尖端晶體材料開發及製作計劃與A世代前瞻半導體專案計劃,以及教育部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劃的大力支持下,由中興大學與成功大學共組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見的「懸浮式鐵電膜整合二維電晶體」技術,爲AI晶片、記憶體整合與3D封裝設計開啓全新想像。
這項技術的最大突破,在於首度將鐵電材料 Hf0.5Zr0.5O2 (簡稱 HZO)製成厚度低於 20 奈米、可自由轉印的懸浮式薄膜,並穩定且大面積地整合至二維半導體MoS2 上,作爲電晶體的高介電閘極絕緣層。
這種新穎結構,不僅克服傳統介電材料製程對2D材料造成損傷的問題,還展現出超過十億倍的開關比與僅53 mV/dec的超低次臨界擺幅,在能效與效能表現上遠超現行主流技術。
傳統上,業界常依賴「原子層沉積」(ALD)或「化學氣相沉積」(CVD)技術製作介電層,但這些方法,難以在不破壞二維材料的情況下,實現高品質鐵電與高介電結構,且需額外繁複後處理,限制元件在高效能與低功耗方面的發揮。
相比之下,本研究所採用的懸浮式鐵電薄膜,具備高度轉印自由度與界面友善性,不僅讓製程更靈活,也爲二維電子元件的未來應用,打下嶄新基礎。
本研究通訊作者之一、中興大學博士林哲儀表示,他們其實是把鐵電材料『解放』了,從過去只能固定在矽基板,變成像貼紙一樣,可以自由貼合在任何想要的位置上。
他與碩士畢業生郭尚甫、蔡弦祺共同完成元件設計與驗證。他強調,這不只是實驗室裡好量測的新材料,而是能真正跑、能運算、能做邏輯的實用技術,讓電晶體設計更靈活、功耗更低。
在新穎材料開發端,成功大學教授楊展其團隊與兩位學生-劉祐承博士與陳柏材同學,掌握了懸浮式HZO薄膜的高品質製程與轉印關鍵能力,是技術成功整合的核心。
楊展其表示,他們讓鐵電材料,從過去被動地附着在基板上,變成可以主動整合、自由配置的靈活介面。這種彈性,將在未來的記憶體、邏輯電路與AI晶片架構中,扮演關鍵角色。
中興大學教授林彥甫,帶領團隊,從材料到元件,完成一系列實作驗證,成功將該技術轉化爲應用平臺。他們把這片懸浮膜,變成一顆真正能工作的電晶體;甚至縮小到只有13奈米的通道長度,仍能維持高效運作。林彥甫指出,從反相器、邏輯閘到1-bit加法器,他們一個個做出來,證明這不只是新材料,而是一套可模組化、可實用化的完整解決方案。
對一般民衆而言,這代表的將是更省電的AI 手機、更耐用的穿戴裝置、更即時的智慧醫療設備,以及更節能的車用與感測晶片。當晶片變得更小、更聰明又更節能,讓大家的生活,也將更智慧、更便利、更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