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提農業二次電池再生利用策略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施武陽副教授專利研發「電動車電池回收利用與薄膜水處理節能產業」技術,賦予電池重生。圖/謝易晏
臺灣預估在2030年每年將達到萬噸的廢棄鋰電池量,國立中興大學生機系施武陽副教授團隊提出在農業領域中的二次電池再生利用策略。由於電動車與油電車部分淘汰電池在安全規範下仍具充電使用價值,此類汰役電池進行重整應用於農業載具與儲能系統,可大大降低農民成本,提高廢電池回收附加價值,並實現農機電動化與穩定的再生能源供電,減少碳排放。
施武陽副教授團隊開發了內建循環壽命估測、精準殘電量與熱安全係數估測演算法的回收再生電池管理系統,能有效的在短時間內完成電池狀態的判定,並即時的進行警示、保護或是分流以延長壽命。以桃園農改場2020年資料顯示,國內柴油農機加上搬運車至少有6萬輛電動化需求,加上目前農業部推出電動農機補助方案將可加速市場擴散,特別是電動車汰換電池回收再利用後之碳排約爲新電池一半,施武陽副教授團隊技術已與電池回收廠商合作實際評估汰役電池用於農業儲能之可行性評估。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薄膜水處理設施的能源效率優化已成爲永續發展關鍵。逆滲透膜技術作爲現代水處理核心,其能耗約佔總能耗7成以上,在臺灣推動淨零碳排及再生水資源發展的脈絡下,水處理設施的節能管理更顯重要。目前國內濾膜90%以上仰賴進口,RO膜使用壽命通常爲2至5年,結垢問題與過高操作壓力更會加速膜的劣化,因此如何優化操作參數,同時兼顧產水效率與設備壽命,成爲關鍵挑戰。
施武陽副教授團隊多年在薄膜水資源處理設施節能領域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驗證其技術方案的可行性與效益,包含協助緊急海淡廠提升水回收率從42%至49.9%,展現15%的節能成效。在外島海淡廠的單級SWRO系統優化專案中,透過精確的參數控制與系統調校,成功將進料壓力從61.7bar降至52.33bar,同時保持穩定的3,000CMD產水量,系統在30%~40%的回收率區間內,維持良好的產水量並延長RO膜組件使用壽命,興大產學合作成果展現團隊在水資源處理與系統節能優化的專業實力,期能爲企業提供節能技術利基,獲取更多商業化機會。技轉商化及更多資訊聯繫逕洽國立中興大學產學研鏈結中心專利技轉組,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