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傳出售、特斯拉被碾壓 中國本土品牌如何靠4件事崛起?

圖爲上海商圈遊客。 歐新社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但最近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外資品牌在中國全面潰敗。

首先是蘋果。十幾年前,蘋果在中國紅得不得了,但在2024年第二季被vivo、OPPO、小米等品牌超越,排名掉到第五。另外,華爲在制裁下變得越來越強,突破美國封鎖。

另一個例子是特斯拉,馬斯克因中國而崛起,當初要不是有上海工廠,特斯拉也不可能發展這麼快。爲了吸引特斯拉,中國給予優惠,使它在短時間內成爲中國電動車領導品牌,2020年市佔率高達15%。但近年特斯拉的中國市佔率受比亞迪等品牌影響,在2025年前5個月市佔率降至7.6%。

至於在民生消費品上,外資更是全面潰敗,最著名的例子是星巴克。星巴克走高端路線,近年來市場受中國本土品牌瑞幸、庫迪打擊,逼得星巴克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近期可能將其中國子公司轉給私募股權基金。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冰淇淋市場,中國2021年人均銷售量爲2.9公斤,低於全球平均的4.5公斤,成長潛力巨大。但主流接受價格集中在人民幣3~4元間,高於20元的產品接受率極低。而哈根達斯平均售價達人民幣36元,很少人會買。

反觀中國冰淇淋前3名品牌伊利、和路雪、蒙牛均爲本土品牌,外資排名最高的雀巢只居第四,市佔率不到8%。

爲何中國本土品牌能夠崛起?

第一、極致性價比策略。如蜜雪冰城的冰只要3元,低於市場價格底線,形成消費者慣性。

第二、快速創新產品的能力。本土品牌研發速度快,創造出一些奇特口味,如榴槤。

第三、分銷通路廣泛。打入3~5線城市,不像外資只集中在北京與上海。

第四、強化場景體驗。透過直播社交分享等工具,形成新的場景與消費者連結。

30年前我在中國工作時,歐美品牌是一種身分與地位的象徵,讓人覺得很驕傲。但今天正好相反,中國民族品牌崛起,許多年輕人以使用本土品牌自豪。那麼臺灣呢?

近年臺灣連鎖咖啡路易莎的崛起,這家公司目前約有560家門市,超越星巴克,成爲本土第一連鎖品牌。路易莎的名字相當國際,並未強調本土化,但就是性價比高。近年該公司甚至進軍火鍋,跨業複合經營。

臺灣另一個例子是Gogoro,該公司曾經是獨角獸,且也行銷海外。但後來因一系列策略及管理的錯誤,導致股價大跌,目前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與地位。

除此之外,手機還是人手一支iPhone,以前的HTC已不見蹤影。汽車更是慘淡,若汽車因川普政策變爲零關稅,納智捷地位搖搖欲墜。

一個國家的實力跟本土品牌息息相關,中國品牌快速崛起,證明中國已不只是「世界工廠」,而是「世界市場」。且不只在國內,更可以進軍東南亞和全世界,這是臺灣要學習的地方!

※本文出自「商業週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星巴克傳出售、特斯拉被碾壓⋯中國本土品牌如何靠4件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