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雙流合抱塑新城
通過疏浚古河道、修復生態廊道,啓動全域生態修復工程;雲中河修復改造工程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打造206公頃生態景觀帶;牧馬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通過灌區節水改造、水系整治、生態公園建設等9個子項目,系統性恢復河道生態功能。
如今,古詩詞中的“雙流輝映”已從紙上躍入現實,忻州又見雙流合抱美景。
“雙流合抱”不僅是地理奇觀,更是忻州城的生命線與文化基因。從邊塞烽煙中的軍事屏障,到生態治理後的城市綠脈,雙流的故事,恰是忻州人與自然千年對話的縮影。今日憑欄望水,仍可聽見歷史長河的迴響——那是雲中河的波光瀲灩,也是牧馬河的蹄聲漸遠。
近年來,忻州市先後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宜創新興工業田園城市和打造有特色、有魅力、有品質,生產生活性價比最優精品城市的發展目標,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把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城市建設作爲最大的民生工程。
雲中河景區建設是忻州接續奮鬥接力推進的重點工程。初期工程包括河道整治、綠化及橋樑建設,打造“一河兩岸、四橋連架”的景觀廊道。雲中河從“水少沙多、雜草叢生”的荒灘轉型爲植被覆蓋率達70%的生態廊道。通過引米家寨水庫之水形成156公頃水域,復建慕山橋、牧馬橋、七一橋、雲中橋等四座風格各異的橋樑,打造荷花池、溼地公園,吸引天鵝、野鴨棲息。
如今,十里雲中河景區似一幅從西向東徐徐展開的山水畫,五彩斑斕,美不勝收。以雲中河房車營地爲起點直通雙乳湖畔的20公里自行車專用騎行道將景區風光與自然田園風光連接起來。
雲中河景區的蛻變,是忻州將生態劣勢轉化爲資源優勢的典型案例。通過“治河、興產、惠民”的協同發展,雲中河從生態痛點轉變爲集防洪、生態、文旅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綠肺”;已形成“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畫卷。不僅重塑了城市生態景觀,更激活了文旅康養經濟鏈。
牧馬河生態公園全長4.7公里,核心項目規劃用地2552畝,建設蓄水橡膠壩6座、濱河步道及綠化景觀,兼具蓄水、休閒、科普功能,新建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以減少面源污染;對流域內32座非煤礦山實施停產搬遷。2024年底,國道108線改建工程中跨牧馬河大橋完成轉體施工,促進區域交通與生態協調發展。牧馬河的改造修復借鑑雄安新區經驗,採用“微干預、微蓄水”手法,保留原有農田和樹林,打造“一河兩路、三橋五場、六林一塘”的“牧馬十八景”,並佈局雜糧農業示範園、森林兒童樂園等功能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續建乾渠20.2公里,改造支渠244.86公里,提升灌溉水利用率至46%,實現年節水700萬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積4.87萬畝;並打造588畝生態溼地,種植喬灌木超200平方公里,溼地與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增加。
雲中河、牧馬河生態廊道的修復不僅提升城市顏值,更將環境優勢轉化爲文旅產業優勢和經濟收益。依託清潔水系與生態綠地,打造生態科技產業園,吸引環保技術研發、生物醫藥等低碳產業入駐。(趙富傑)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