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58例!佛山最新通報→
廣東佛山最新公告。
8月3日,佛山市衛生健康局發佈情況通報,8月2日,佛山市新增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58例,其中禪城區33例,南海區30例,順德區192例,高明區1例,三水區2例。
國家疾控局局長赴佛山指導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工作
據佛山發佈消息,8月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沈洪兵帶隊赴佛山指導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工作。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孫陽,市委書記唐屹峰參加活動。
沈洪兵強調,要充分發揮聯防聯控機制作用,進一步壓緊壓實“四方責任”,全面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撲滅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羣衆身體健康和社會大局平安穩定。要強化區域聯動和部門協同,盯緊蚊媒控制關鍵環節,開展多渠道監測預警,構建扁平高效的指揮管理體系,全市“一盤棋”推動各項防控工作落到實處。要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常態化開展科學滅蚊消殺,加強對基層一線防控工作的支持和指引,積極動員家家戶戶翻盆倒罐、清除積水,營造乾淨、清爽、整潔的生活環境。要落實新版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加強醫療衛生機構檢驗檢測質控和門急診管理,規範開展病例救治,全力防範重症和死亡。要強化宣傳引導,以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引導羣衆自覺增強防護意識和能力,構築羣防羣控、聯防聯控的嚴密防線。
《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發佈
近日,爲進一步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做好基孔肯雅熱醫療救治工作,提高規範化、同質化診療水平,在2008年發佈的基孔肯雅熱診斷和治療方案基礎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局發佈了《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
《診療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
臨牀以發熱、關節痛、皮疹爲主要特徵。
基孔肯雅熱在全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廣泛流行,流行範圍呈持續擴大趨勢。
《診療方案》介紹,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基孔肯雅熱的本地傳播。我國白紋伊蚊分佈範圍廣泛,適合病毒快速傳播的蚊媒活躍期長,存在“輸入性病例—本地傳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國發生4起基孔肯雅熱境外輸入繼發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廣東東莞、2019年雲南瑞麗發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廣東佛山發生境外輸入繼發聚集性疫情。
《診療方案》介紹,基孔肯雅熱的傳染源包括:基孔肯雅熱急性期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大多數患者在發病當天至發病後7天內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攜帶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爲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可發生母嬰傳播。罕見情況下可經輸血或接觸患者血液傳播。人羣對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爲1到12天,常爲3到7天。
急性起病,發熱以中低熱爲主,部分患者可爲高熱,可伴畏寒、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噁心、嘔吐等。
關節痛爲基孔肯雅熱的顯著特徵,常在24—48小時內出現多個關節疼痛,主要累及遠端小關節,如踝、指、腕和趾關節等。
絕大多數患者的關節疼痛及僵硬狀態在發病數天內恢復,部分患者關節疼痛和僵硬可超過12周,有的甚至持續18個月以上,個別患者遺留關節功能損害。
基孔肯雅熱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以對症支持治療爲主。目前我國尚無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預防主要措施包括:
及時清除蚊蟲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個人應使用蚊香、驅避劑、蚊帳等方式驅蚊、滅蚊和防蚊;
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旅行者要提高防範意識,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熱。
綜合自:健康佛山、佛山發佈、央視新聞
責編:萬健禕
校對:祝甜婷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