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友仍可接種流感疫苗 有助降低併發重症風險
秋冬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風險攀升,專家呼籲有三高、心血管病史、接受心臟病治療的民衆,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感染後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併發症風險。(本報資料照)
秋冬氣溫溜滑梯卻也讓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攀升,中華民國心臟科醫學會與臺灣感染症醫學會攜手「感心連線」,發表《成人疫苗接種共識》。呼籲有三高、心血管病史、接受心臟病治療的民衆,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後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根據臨牀統計,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族羣」,在每年10月到隔年3月的秋冬季節,容易因爲氣溫驟降導致血管收縮,進而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專家就提醒,這段期間正好是流感病毒傳染的高峰期,倘若「三高族羣」或有心臟疾病的病友確診流感,很可能因此增加心血管系統額外負擔。
專家進一步指出,心血管疾病本來就是臺灣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對於有心臟及心血管疾病的病友來說,一旦感染流感病毒,容易有加重心臟疾病病情、引發心肌梗塞、中風、心衰竭甚至死亡風險。爲提醒有心臟疾病病友理解預防流感的重要性,心臟科醫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共同發表《成人疫苗接種共識》,建議「三高族羣」、「心血管疾病」病友應及早施打流感疫苗,不只預防感染也能降低全身發炎反應、內皮損傷與動脈粥樣斑塊不穩定,間接預防心血管事件。
依據《成人疫苗接種共識》,高齡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他慢性病族羣,應被視爲流感防治的優先保護對象,建議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專家指出,原則上在接受血管支架置放等心導管手術後,一至兩週內病情穩定時,即可接種疫苗;但若病患剛經歷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心律不整、心衰竭住院或接受開心手術等重大治療,則建議待病情穩定、傷口癒合後再行接種以確保安全。
目前國內流感疫苗有新式的「細胞型」、「鼻噴型」、「免疫加強型」及傳統「雞蛋型」流感疫苗可供民衆施打。一般而言,以製程來說,傳統雞蛋疫苗是採雞胚胎培養製程,是最早的生產方式且技術成熟安全,但由於不是與人類物種接近的細胞系統,使病毒在培養過程中可能產生變異,進而影響保護力;細胞疫苗則利用哺乳類細胞進行培養,因爲接近人類細胞環境也不受雞蛋供應量或過敏等問題影響,因此對應病毒株生成的抗體可更爲精準;而噴鼻式疫苗使用的是「減毒的活病毒」,透過鼻噴誘發黏膜免疫反應,較適合害怕打針的幼兒族羣,但不適用於免疫功能低下或長期服用阿斯匹靈及氣喘的兒童。
而免疫加強型疫苗適用於65歲以上成人,銀髮長輩因爲自然老化而有「免疫老化」問題,導致即使接種疫苗,其保護力也不如年輕族羣。所以先進國家改採取「分齡施打」觀念,建議長輩優先接種「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目前國際上,已有「佐劑」、「高劑量」、「基因重組」等三種不同技術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皆是透過新技術增加長者接種後的抗體濃度,以解決人體免疫老化問題。醫師提醒應依照不同年齡、身體條件狀況與醫師討論後,挑選合適疫苗纔能有效降低風險,提升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