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粵商丨專訪鈞明集團陳光明:“百千萬工程”的魅力在於,讓小衆村莊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實習生劉夏菲、劉曦柯
廣東茂名市信宜平塘馬安村,有三萬畝的高山竹林綿延,撥開雲霧,這裡是連片的竹海、草甸、天池……站在高處俯瞰,宛若置身仙境。
但是,在打造“區域旅遊”概念之前,馬安村只是全國名不見經傳的一個貧困村莊,遙遠、封閉,人跡罕至。
鈞明集團深度參與了馬安竹海項目的規劃、建設和運營,與政府採取EPC+O模式進行合作,政企按一定比例匹配投資總額。集團董事長陳光明回憶起初到馬安竹海蔘觀時,仍然倍感震撼:“幾年前我們與政府部門負責人及中山大學的教授一起去考察,山路陡峭,開了兩個多小時的車,竹海在一千多米海拔的高山上,雨水淅瀝,四處雲霧繚繞。結果當我們吃完飯時,雲霧散去,四下是一望無垠的竹海,十里不同天,就像一個世外桃源。”
美,但無人知曉。怎麼盤活這樣的優質生態資源,是讓當地政府“頭疼”的難題,也是“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任務之一。
而民營資本的參與,爲鄉村文旅項目“長青”注入了動力。有政府領導參觀完馬安竹海項目後,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提到,如果沒有‘百千萬工程’,這個村子可能再過10年、8年就會被遺忘,逐漸消失,但現在村子真正‘活起來’,這就是‘百千萬工程’的魅力。”陳光明說。
事實上,在此之前,鈞明集團早在2019年就開始佈局鄉村振興建設項目,以廣東茂名爲起點,鈞明集團目前已參與建設了大大小小共九個的鄉村文旅項目,推進“百千萬工程”、建設美麗鄉村的足跡遍佈粵西、粵北、粵東各地的多個村落。
從依託自然稟賦的山水相合,到挖掘人文底蘊的連州瑤安民族鄉,鈞明集團持續探索政府、企業、村民共同參與的可持續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如今,他們找到了值得推廣借鑑的經驗嗎?近日,南方財經《新粵商》對鈞明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光明進行了專訪。
從文旅項目理解“百千萬工程”
《新粵商》:2019年,鈞明集團在茂名市茂南區做了一個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參與鄉村振興工程的建設,這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決定參與的?
陳光明:當時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我是茂名人,希望能爲家鄉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其次,作爲地產行業從業者,我也希望能在鄉村振興中找到新的商業風口,探索出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不是一味依賴企業投入,而是能夠實現微利的項目運營模式。
湊巧的是,茂名當時已成功申請到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項目,但項目的執行狀況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因此,當時政府相關負責人在瞭解到我們集團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相應的建設運營能力,並且我本身就是這裡人,就與我們溝通,希望我們能回去參與打造這個項目。
在這些考慮和機緣下,我們在2019年參與到茂名市“好心湖畔”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運營中,並自此開始參與鄉村振興的相關工作。這一探索和實踐也爲我們後續參與“百千萬工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新粵商》:在當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茂名鈞宜是否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公司將如何抓住這些機遇,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陳光明:其實從2019年開始,我們就積累了一系列的經驗,在山水相合項目中,我們面向當地村民出臺了一項政策,針對民宿和商鋪制定“信字號”標準,涵蓋裝修風格、清潔程度、服務質量等方面,設置詳細的評比準則,並提供相應的運營支持。針對達到“信字號”評比標準的民宿和商鋪,我們給予實實在在的優惠,例如爲其免除一年的水電費,這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有力的扶持措施。
另外,在馬安竹海項目中,我們支持當地工匠依託當地豐富的竹資源製作了大量竹製品。接下來,我們準備助力他們成立公司,在集團後續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爲這些工匠分配工程項目,讓他們承接業務。如此一來,既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與人力,又爲他們拓展了增收途徑,使得當地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此外,我們發動當地村民參與改造建設的鄉村民宿,經營狀況也很良好,一晚的房價能到四五百元左右,一年下來收入也比較可觀。
通過這些舉措,我們相信鄉村能逐步實現自我造血,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已經開展了幾十年,目前國家仍在大力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希望鄉村振興的事業能夠繼續向縱深發展。我們希望接下來能夠在鄉村振興這個舞臺裡面發展出來各種業態的民族自有品牌,包括但不限於孵化一個自有的鄉村度假品牌酒店、一系列能夠展現文化特色的民宿品牌、提煉美食ip、發展品牌節事活動等等。
目前我們的關鍵任務是打響鄉村酒店品牌,做好下游農產品研發工作。再往後發展,我們一定要秉持“投融建管退”的思路,在投資上精準佈局,在融資渠道上多元拓展,在建設過程中嚴格把控,在管理環節中精細入微,最後實現順利退出。
目前來看,退出主要有兩條途徑:其一,與大型康養保險公司合作,將單純的旅遊升級爲高端康養項目。其二,藉助高端融資渠道介入,構建多元化盈利模式,在各個環節實現盈利,例如提供規劃諮詢、品牌IP授權、項目管理等服務。
總之,要把鄉村振興、鄉村酒店打造成一個平臺,以這種模式實現穩健發展,達成“百千萬工程”的目標。
《新粵商》:對於鄉村酒店,鈞明集團有什麼樣的價值判斷和商業佈局?
陳光明:我認爲鄉村酒店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機會點,也具備盈利的空間。
近期,我考察了黃河宿集、廣西崇左等地的多家高端酒店,發現由於城市居民度假旅行、放鬆身心的需要日益廣泛,針對鄉村高端酒店的市場需求其實非常旺盛。
因此,結合我們過去在地產行業的經驗,以及考察中的發現,我們後續的定位規劃會將重點放在鄉村酒店的打造上,兼顧配套民宿的運營。
目前,我們正在籌備註冊自有鄉村酒店品牌,專注於該領域的深耕細作。具體規劃爲,先在廣東地區聯合8到10家民宿,隨後面向全國招募更多合作伙伴,形成規模化的運營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鄉村酒店由集團主導運營,民宿則發揮引流輔助作用,通過這種組合模式推動項目發展。
當下,我們的項目推進速度很快,在環兩山、惠州博羅、增城、從化等二三四線城市及地區都有項目即將落地。今年,按照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許志暉的規劃提議,我們也將集中精力打造鄉村酒店品牌,目標是做出一個“叫得響”的品牌,一個如同莫干山的羅星堡那樣具有規模和品質的鄉村酒店。
民企如何可持續參與“百千萬工程”
《新粵商》:作爲鈞明集團參與“百千萬工程”的一大代表項目,你認爲山水雙合美麗鄉村項目最成功之處在哪裡?
陳光明:從“百千萬工程”的建設角度來看,這個項目是比較成功的。施工團隊和管理者精心建設每一個角落,將整個村子的每一處都打造得乾淨整潔且文明有序,而不是停留於表面,或是侷限於中心區域。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其中探索出了一些在實踐中比較有效的經驗。
首先,充分調動村民參與且實現紅利共享,是項目得以開展、持續的關鍵。我們在村裡成立了管委會,賦予村民投票權,並且通過項目爲村民提供分紅。這種模式讓村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鄉村振興和 “百千萬工程”帶來的好處,所以他們非常配合項目管理。此外,我們還打造“酒店下單-村民烹飪”的獨特餐飲合作模式,既能讓遊客品嚐當地特色菜餚,又能幫助村民實現增收。
其次,專業規劃與人才支持爲項目助力。我們邀請到中山大學旅遊學院的保繼剛教授來負責項目規劃。保教授在文旅項目的運營規劃上經驗豐富,同時培養了專業的研究生隊伍對項目進行長期幫扶。這不僅提升了項目規劃的專業水準,也在很大程度上爲項目運營中提高村民的認知水平、參與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持。
最後,政企合作投資運營的模式保障項目可持續發展。在當時的合作機制下,除了前期投資外,鈞明集團還需要負責項目的規劃設計和後期運營。雖然運營壓力較大,但這種模式也提升了企業參與項目的深度,促使我們在前期設計時就全面考慮後期的運營及資金回籠問題,確保了項目的長期穩定發展。
《新粵商》:在實際參與到“百千萬工程”的過程裡,遇到過哪些困難,積累了哪些經驗?
陳光明:在企業自身的政策認知層面,我們最初對鄉村振興的實際需要認知不足。起初,我們以爲它就像其他的公益項目一樣,完成資金投入就算達成目標,項目結束後就撤離。但我們在參與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對於鄉村振興項目而言,要實現長期穩定發展,僅靠前期投入遠遠不夠。因此,目前針對田園綜合體等項目,我們正與相關方進行深入商討,研究如何對項目的運營模式進行優化調整。
在企業與政府合作層面,我們還在持續探索合理的政企投資配比。除了直接的資金投資外,企業還要負責規劃、設計,以及後續運營工作,間接成本壓力較大。因此,從最初田園綜合體項目純粹由企業投入資金,到山水雙合項目中政府和企業1:1的投入模式,再到馬安竹海項目中1:0.5、連州項目中1:0.3的政企投資配比,隨着項目經驗的積累,我們不斷強化政企合作,優化投資配比。
在這些經歷中,我們總結出兩點關鍵經驗:一是要深入理解政策導向,準確把握鄉村振興項目的本質與要求;二是要強化對投資額度的把控,避免因盲目投入而導致企業負擔過重、動力不足。
《新粵商》:如何理解項目落地過程中的本地化融合?
陳光明:一個項目的落地,必須要真正地與當地融合
例如,我們在考察山水雙合項目周邊環境時,發現臨近的馬安村有着一片高山竹海,十里之間景色各異,像世外桃源一樣美麗。於是,我們就將馬安竹海與山水雙合項目聯通起來,依託兩處的資源優勢,打造“區域旅遊”的概念。
當時,馬安當地村民生活極度貧困,甚至有的小孩連鞋都沒得穿。那裡我們租下了50多戶村民的房子,改造爲民宿,又在山下幫他們重新蓋房。另外,針對其中6戶位置優越的房屋,我們計劃拆除後打造高端酒店。目前,這個項目尚未對境內遊客全面開放,但對香港遊客開放後,入住率基本能達到飽和狀態。
政府部門負責人蔘觀這個項目後,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爲這正是“百千萬工程”的生動體現,成功盤活了一個瀕臨沒落的村莊。他們說,如果沒有“百千萬工程”,沒有各方的努力,這個村子可能再過10年、8年就會被遺忘,逐漸消失。這充分展現了“百千萬工程”的魅力與價值。
《新粵商》:針對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站在企業的角度,你認爲“百千萬工程”中“萬企興萬村”的後續工作該如何展開?
陳光明:要讓村子實現可持續發展,絕不能流於形式。不能僅僅在過年時送點米、拍拍照發個朋友圈,再開個會就了事,當下很多幫扶行動都陷入了這種形式主義的誤區。實際上,農民們需要實實在在的幫扶。
一是持續的技術支持。在山水雙合項目中,當地盛產三華李,我們入駐後,第一件事就是邀請華南農業大學的教授,從技術層面給予支持,指導果農如何精準控花,讓不同批次的果子花期錯開10天左右,有效提高果實的品質與產量。
二是營銷手段的創新拓展。我們積極拓展電商營銷渠道,同時牽線搭橋,助力農產品進入超市展示銷售,提升農產品的市場流通能力。這兩年,無論是山水雙合的三華李,還是連州的菜心、臘味,我們都在持續推進這些工作。
三是本地特色產品的挖掘。當下,很多鄉村旅遊景點往往侷限於賺取遊客的門票、食宿費用,但我們不能僅止於此。後續我們要藉助遊客對景點的喜愛,深度挖掘本地特色產品,打造具有地理標識的自有品牌,提升村落對遊客的粘性,讓遊客不僅因美景而來,更因美食、美物而流連忘返。
下一階段,企業一定要深度融入,發揮自身優勢,多動腦、多創新,主動作爲,真正將鄉村振興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絕不能簡單地“給錢”就一走了之,而必須着眼於村民的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萬企興萬村”的要求,更是整個“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戰略得以落地見效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