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已成爲中國各領域高頻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向特朗普傳遞了一條信息:美國無法阻止中國崛起 過去一週,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大了對中國的經濟壓力,中國政府也發出了自己的信息:中國的崛起不會被打斷。在首都舉行的重要政治會議是中國政府作出迴應的理想場景。中國兩會是政府公佈計劃和爲全年定調的地方。重要任務是什麼?刺激消費需求,確保中國無需依賴出口來推動其龐大的經濟。還有通過增加投資和動員民營企業,推動中國轉變爲技術超級大國的目標。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我國發展沒有闖不過的難關。我國經濟航船必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在例行記者會上,當被問及美中貿易摩擦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迴應更爲直接:“美方如果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或者別的什麼戰,中方奉陪到底。”“信心”已成爲非官方流行語。在人大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信心”一詞被使用了近十次,在國家媒體的報道中也頻頻出現。政府工作報告結束語中強調“信心凝聚力量,實幹譜寫華章”。當進入2025年,中國企業和技術在市場上取得的成功爲中國注入了活力。雖然特朗普的迴歸讓中國擔心經濟風險,但它也在爲自己的崛起尋找機會。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說:“到特朗普第二個任期結束時,美國的全球地位和信譽形象將下降,隨着美國實力的下降,中國當然會顯得更加重要。”自信的情緒不僅僅滲透在政治領域中。在北京的街道上,閃閃發光的國產電動汽車在車流中穿梭,其中包括比亞迪的汽車,該公司目前在全球銷量上與特斯拉不相上下——這提醒人們中國成功地推動自身成爲綠色科技的領導者。此外,還有票房創紀錄的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和取得突破性成功的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它的大語言模型震驚了硅谷。在北京,“你可以問DeepSeek”已成爲人們閒聊時自豪而又風趣的口頭語。一些國際觀察家表示,日前宣佈的經濟刺激措施表明,中國政府正在爲即將到來的重大挑戰做好準備。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可能對我國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更大沖擊”。中國今年設定了“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政府也意識到,貿易摩擦意味着經濟需要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中國政府還希望將資源用於經濟和產業的高科技轉型。這是中國政府2025年工作的另一個關鍵部分,也是中國的長期目標。中國政府正在推動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6G和量子計算領域的創新,宣佈成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支持技術創新,並歡迎外國企業在其中發揮作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曾阻止華爲進入全球移動網絡,拜登政府也曾努力削減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的機會。上個月,華盛頓表示正在考慮擴大對美國在華敏感技術投資的限制。但中國政府表達了其不畏障礙、勇往直前的信心。中國外交部長王毅7日表示,無論是航天科技,還是芯片製造,外部施加的無理打壓從未停歇過。但哪裡有封鎖,哪裡就有突圍;哪裡有打壓,哪裡就有創新。特朗普的政策將在多大程度上挑戰中國,仍然是在這個面臨的一個公開而緊迫的問題。王毅在回答關於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問題時表示,“大國應承擔起國際義務,履行好大國擔當。不能唯利是圖,更不能恃強凌弱。”一些人的觀點是,即使美國關稅給中國經濟帶來短期痛苦,但從長遠來看,吃虧的還是美國。中國仍然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據顯示,與上一次貿易摩擦相比,中國這次做好了更充分的準備,因爲中國現在正向全球更多市場發送貨物。(作者西蒙娜·麥卡錫,顧錦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