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長到任的“三先三後”
【按】今天調研座談,座中有一新任校長,因爲關係頗爲密切,我即興給了幾點建議。回來後整理成“三先三後”,感覺有點道理,於是分享給大家。
爲避免急功近利和“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能帶來的混亂,新校長到任應遵循“先做人,後做事”、“先固本,後培元”、“先整體,後拔尖”的內在邏輯。
具體表述如下:
先凝人心後聚人氣。
(1)“人心”指的是學校內部核心羣體,特別是學校班子、中層幹部、骨幹教師等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新校長初來乍到,首要任務是深入瞭解校情、傾聽各方聲音、展現尊重和誠意、建立信任關係。這需要時間、耐心和真誠的溝通。
如果內部人心不穩,任何改革都難以推進。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動力,贏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前提。關注教師關切,解決實際問題,營造公平、公正、和諧的內部環境至關重要。
(2) “人氣”指的是學校的外部形象、社會聲譽、家長和學生的認可度、吸引力等。這建立在內部穩定和初步成效的基礎上。
內部凝聚了,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自然能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工作狀態,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良好發展等成果也會逐漸顯現,外部口碑自然就會積累起來。刻意追求外部宣傳而忽視內部建設,如同“沙上建塔”,根基不穩。
管理的核心是人。沒有穩固的內部基礎,任何外在的輝煌都難以持久。因此,新校長應把大量精力放在“凝人心”上,通過走訪、座談、關心教師發展、尊重學校傳統等方式,逐步贏得信任和支持。
先抓德育後抓教學。
(1)德育解決的是“培養什麼人”、“爲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關係到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爲習慣、價值觀、責任感和心理健康。良好的校風、學風、紀律是高效教學的前提保障。
一個紀律渙散、風氣不正的學校,教師再努力,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德育抓好了,學生有了良好的行爲規範、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明確的人生目標,教學才能事半功倍。它塑造的是學校的“靈魂”和整體氛圍。
(2)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提升學生知識能力、實現育人目標的主要途徑。
德育爲教學創設了穩定、積極、專注的環境和動力源泉。沒有良好的德育基礎,教學如同在流沙上建高樓。當學生有了規矩意識、學習動力和目標感,教學質量的提升才具備堅實土壤和內在驅動力。
德育爲先,並非否定教學的重要性,而是指出了德育是教學有效開展的先決條件和必要保障。新校長到任,應首先整肅校風校紀,明確行爲規範,加強班主任和德育隊伍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育人氛圍。在德育步入正軌後,再大力推動教學改革和提升,會更順暢、更有效。
先造“高原”再造“高峰”。
(1)“高原”比喻的是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普遍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進步。它強調的是均衡發展、基礎夯實。
一個學校真正的實力體現在整體水平上。只有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讓大多數學生受益,才能體現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這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高原是高峰的底座。
(2) “高峰”比喻的是在某些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拔尖人才的培養、特色項目的建設,例如學科競賽、藝體特長、創新教育等。它是學校品牌和影響力的重要體現。毫無疑問,沒有廣闊堅實的高原作爲基礎,孤立的“高峰”難以持續,也缺乏說服力。只有在整體水平提升的基礎上,選拔和培養尖子生、打造特色項目才更有底氣、更有資源、更能形成良性循環。整體水平的提升也爲“高峰”的出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認爲這一點公平與卓越的辯證關係和校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新校長應首先致力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加強教研、關注學困生轉化、提升教師整體素養,把學校的平均水平和底部擡高。在整體質量穩固提升後,再集中資源培育特色、打造品牌、培養拔尖人才,這樣的“高峰”才更穩固、更亮眼,也更能得到廣泛認可。避免只抓少數尖子而忽視大多數,導致兩極分化。
“三先三後”深刻體現的是學校發展的內在規律:穩定是前提,基礎是關鍵,整體是根本,然後纔是追求特色和高度。
我想我的目的是嘗試爲新校長提供了清晰的工作路徑圖,避免了盲目冒進和決策失誤。強調“先”做什麼,就是要求新校長沉下心來打基礎。
當然了,在教育內卷的時代,新任校長還需要注意:
1.“先”與“後”並非截然分開,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動態把握。比如在“凝人心”的同時,可以開始梳理教學問題、規劃特色方向;在抓德育時,教學常規管理必須同步進行,只是側重點不同。關鍵是分清主次和優先級。
2. “後”做的事情往往是顯性指標,容易被外界,特別是上級和家長急切期待。新校長需要頂住壓力,堅定執行“先”的步驟,同時做好溝通解釋工作。
3.校情有差異,對於不同基礎、不同問題的學校,在具體落實時側重點和節奏應有所調整。
2025.8.8補錄